家長不能妒忌老師

家長不應將自己與老師的影響作出比較,更不宜挑戰子女為何聽老師的話,也不聽自己的話,否則這些醋意的說話影響了子女對自己的信任。

子女在學校表現優秀,為人父母當然感到欣慰,但有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家中的情況存在極大的差異,難免令家長感到疑惑,有時可能會妒忌或吃醋,老師說話的影響力遠大於家長;家長和老師同樣疼愛孩子,又耐心教導他們,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在學校表現乖巧,在家裏卻全不聽教呢?

事實上,不同的環境、相處對象及時間長短等因素,對孩子的行為表現都存影響力,以下將剖析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分別,並尋找孩子在校與在家中表現不一致背後可能有的原因。

首先,由於子女在家裏非常熟悉自己周遭的環境,亦了解身邊的事物,他們往往容易感到舒適及安逸,亦相對在學校時更易於鬆懈,因而難以集中注意力調整自己的表現及態度;再加上家中不少物品如遊戲機、玩具和床鋪等均容易對孩子產生不少的引誘,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易於耽於逸樂,因此有些孩子在家中的行為表現較為鬆散。反之,學校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嚴肅的地方,加上物質上的引誘較少,更容易讓孩子專注於學習,以及關注自己的行為表現。

學校的獎懲制度比家長明確

除此以外,學校和家庭不同的獎懲制度,亦容易使孩子的行為有所分別。在大部分家庭中少有清晰及詳細列明應該遵守的事項,孩子因而較難跟從一些明確指令或作出恰當的行為,有時候甚至會對家長模糊的指令感到混亂或是試圖挑戰一些不確定的指引及規則。

相反,學校的獎懲制度較明確,老師亦較易執行。學生需要遵守校方訂立的校規,而老師亦會嚴格執行制度上的規條,記錄過失、甚至記缺點來警告表現較差的學生。另一邊廂,學校亦設有如模範生選舉、操行獎、每月之星等等獎項來獎勵表現良好的學生,確保學生的良好行為得到表揚,提供足夠動機促使學生持續建立更多的良好行為。

再者,家長與老師擔當的角色及已有的經驗也盡相同。老師曾受過專業的教育技巧訓練,再加上日積月累的經驗,掌握教導學生應有的彈性,也有不同的老師團隊合作,互相補位。加上他們與學生的相處時間比家長較為短暫,老師可以放假,可以集中在日間管教學生。相反,家長需要兼顧多個角色,除了是子女的照顧者,亦需要投放時間於自己的事業發展,因而導致不少家長在工餘時間與孩子相處時,體力和精力均不在最佳狀態,難以長期維持管教的專注力以及親子應有的技巧。

最後,孩子在校內需要與很多同學一起學習,彼此之間具良性競爭。更有些學生在校內與朋輩相處的氛圍下,透過觀察學習模仿他人良好的行為,爭取較佳的表現,從而希望能得到朋輩的認同和老師的讚賞。學生間有時也培養了兄弟姐妹的感情,學生有時是老師的好助手,能協助老師教導一些遇上學習及交友問題的同學。

實際上,老師及家長的身份及角色並不相同,而兩者在學校或是在家中管教孩子的方式亦理應根據狀況有所劃分,家長不應將自己與老師的影響作出比較,更不宜挑戰子女為何聽老師的話,也不聽自己的話,否則這些醋意的說話影響了子女對自己的信任。

總的來說是需要家校合作;在家中,家長可以嘗試利用家中管教的獨有優勢,如管教更具彈性、自由度較大以及管教方式更為個性化等,推動孩子自發遵守規則以及學習。當然,家長與老師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以應該盡量互相配合,讓孩子在不同環境亦能學習以及明白到自發學習以及遵守規則等行為的重要性,務求令孩子在適應不同環境的同時,更能愉快、有效地學習。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