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世界科技不斷進步,以及經濟水平不斷改善,今日一般的家庭物質生活較少匱乏,最基本的變化就是衣服不是舊了,不是破了就可以買新的,家庭電器及傢俱不用殘了壞了也可以很容易換新的,最明顯是我們所使用的手提電話,令我們需要貪新忘舊!
同樣道理,孩子在這種的生活環境下成長,很容易習慣無憂無慮地享受這些資源;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沒玩具玩,總之未玩厭之前已經有新的,這一代的兒童比起前一兩代在物質上真的是幸福多了,但究竟對他們的心理成長有什麼影響呢?
修修補補 幾近絕跡
孩子如此幸福是因為做父母的有責任感,寧願自己省一點也要給孩子好一點的。不像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兒時要他們檢拾哥哥姊姊的舊衣服,一份玩具輪流玩,稍微破了或壞了一點,父母就自己補補或修修給孩子繼續穿繼續玩,現代的家庭這種修修補補的工作應該是差不多已經絕跡了。
家人不再做這種修修補補的工作,可能是因為嫌麻煩,或不乎合經濟效益,還是覺得這樣做是落伍、寒酸的表現呢?如果家長有這種想法,就要反思箇中的玄機,因為讓孩子看到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是可以預防孩子過份要求完美。他們從小由父母提供一切,生活養尊處優,習慣東西壞了、舊了即棄,父母也總會隨着他們的心意,滿足他們心中的所需所求。

孩子不可能永遠順境
可惜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永遠隨心所欲,永遠是一帆風順?人生肯定會在某些時間或事情上,遇到逆境或者是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這些不是物質或硬件的缺失,父母未必能覺察或及時為他們解決,而孩子又由於心理上很少在生活細節上處理困難,缺乏足夠的機會及經驗,導致缺乏成長應有的應變能力,他們面對逆境時便會不知所措,只覺得世界變得不完美、要離棄他,埋怨、頹喪、憤怒的心理就開始孳生了。
這時候有成人關懷及輔導,還能「病向淺中醫」,否則焦慮、無助的心理便會使那些負能量迅速地滋長,最後變成心理病就較難以醫治。為人父母需要抱持環保的理念,但這種生活概念近年來在成人世界都是難以維持,試問孩子怎會有這會想法呢?
「物盡其用」有更深層意義
若家長引導導孩子物品能用就用、能修就修、能補就補,不要動輒丟、換、買,一來讓孩子明白「物盡其用」是種不浪費的好習慣,二來讓孩子從小觀摩或學習修補東西,當他們要離家學習或留學時,父母就不用擔心他們的自理及面對困難的能力。
還有當孩子遇到人際關係的難題時,他們會像修補物品一樣知道如何修補關係,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成功人生很重要的因素;最後,要修好一樣東西必須要具備該樣物品的知識,要會鑽研、要有毅力、要會變通還要有耐性,這些不都是成就學業和事業的基石嗎? 所以修修補補是由硬件可以引申至軟件,修補心理的軟技巧可由修理日常用品開始!
要孩子學懂接受不完美
修補物品可以讓孩子學會節儉、學會動腦筋如何去解決困難、還學會接受現實生活的不完美。現在很多流行的衣物如牛仔褲,故意把它剪個破洞或東補一塊西補一塊不同顏色的布;襪子、鞋帶可以左右不同色,如果家人的衣服扣子掉了,即使用不相同的扣子補上去也不會被人笑說寒酸的,因為你可以說,那是「時尚」!
總的來說,家長及教師需要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源,但亦需要定期舉辦真正的「還寶」活動,提供一些可能已破爛或即將被棄置的物品,讓他們嘗試探索研究,尋找一些方法將物件變得有價值,便有機會令他們從修修補補的實際活動中,磨練解決困難的能力及增強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