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節過後便輪到東方的情人節登場,今年2月19日就是中國人的元宵節了。元,始也;宵,夜也。什麼的第一個夜值得慶祝呢?中國以農立國,冬寒過後,萬物復甦,可以計劃耕種,迎接新的一年,所以立春後第一月圓之夜最值得慶祝是可以理解的。
元宵佳節建於秦漢時代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春在秦漢時確立,如果說以正月為始為元月,又以立春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作為慶祝的話,那麼,元宵佳節都在秦漢時設立的。所以,元宵節的設立的三個傳說中第一個就是追溯到秦末,史書亦記有秦末「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讓人民當晚燃燈祭祀,祈求降福,今年農作豐收。至於正月正字讀成徵音是因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統一天下後,嫌「正」的讀音和他名字中的「政」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徵月」,不然就殺頭。
元宵節來源有一說是漢朝武帝曾久病不癒,在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後竟奇跡治癒,以後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形成了元宵節張燈結綵的習俗。另一說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於正月中旬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遂相沿成俗。
隋唐諸朝之後,元宵佳節張燈時間從一夜增至三夜。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佈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元宵節夜,無論已婚未婚的男女都喜歡結伴出遊,觀燈、猜燈謎、看雜耍等,未婚男女更是雀躍不已,希望元宵佳節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廣東粵劇《紫釵記》就是已故粤劇界大才子唐滌生先生寫才子李益與洛陽霍王落難之女霍小玉在元宵夜邂逅的故事,成為粤劇經典戲寶之一。
膾炙人口的元宵詩詞
歷代詩詞家都為元宵佳節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例如唐張祜的「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北宋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南宋辛棄疾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明唐伯虎的「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清符曾的「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賣元宵」(這裏元宵二字是一種元宵節才有的食品名稱,也叫浮元子,貌似湯圓,但有餡。)
看到這些古體詩詞,相濡也手癢癢寫一首元宵節詩。不過,多數詩人寫古體詩詞來詠元宵佳節,我寫一首新詩好了,就以在春天盛開的炮仗花為題材,作為今篇散文的結語,希望大家喜歡。
《己亥情人節》
串串的炮仗花
在春風拂盪中響了
吐出點點的心事
一臉潮紅說
誰來共我
寫串串的情詩
管他昨天今天明天
只要今夜
醉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