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來一個無獎問答的選擇題:當特首提出調高老人綜援合資格年齡以及羅局長的「60歲中年論」後,在民情大反彈的情況下,特首又說因為要「回應民意」宣布將向60至64歲健全申領綜援人士發放1060元「就業支援補助金」。這樣的施政思維反映的究竟是,民粹主導還是在政策目標不明確前就急於推出新政,導致出亂子後要朝令夕改?
無論答案是那一個,我認為引致這局面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並沒有做到特首就任前就已提倡的實證為本的施政思維。假如你向老闆sell橋時只用一些隨口噏的原因來支持,被老闆質詢後被逼撤回或修正該方案是常識吧。
相反,如果你每次都做足功課,對要向老闆sell的橋詳細研究好才推,被打回頭的機會應該不高。
實證為本的施政思維
不似港官會說出「60歲只是中年論」這類隨口噏當秘笈的言論,外國不少政府官員都會真的落實以實證為本的施政思維。為了從真實數據中測試隱性稅對工作意欲的影響,一些歐美(甚至非洲)國家已開始研究及試行不分貧富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政策。
芬蘭在幾年前就進行了有關UBI的大規模實驗,它隨機抽出2000名失業人士參加它的UBI計劃,有幸被抽中成為UBI計劃的市民,每月會得到560歐元(約5000港元),重點是這5000元的政府津貼是沒有附帶條件的,這些失業人士在找到工作後這些津貼亦不會減少。換句話說,這扶貧政策的隱性稅率是零。
理論上,在有了不會隨收入增加而遞減的基本收入後,「做又九千,唔做又九千」的行為在不會出現之餘,創業的意欲亦可能因為有基本收入支撐而增加,變相增加這些失業人士的脫貧致富機會。
全民基本收入政策
理論歸理論,實證的結果又如何?芬蘭政府最近發表了有關UBI實驗的部分結果,研究發現相對其他一般沒受惠於UBI的失業人士,得到UBI援助的失業人士的就業機會並沒有特別提升了多少。這令不少對UBI存有希望的人大跌眼鏡。當然,芬蘭政府將會發表更詳細的研究報告,到時我們可能便會知道這次全民基本收入實驗的「失敗」原因(例如只有2000名的失業人士參與該實驗是否人數太少?又或這次UBI的短期性質是否左右了實驗的結果?)。
芬蘭不是唯一一個認真為UBI政策做功課的國家,加拿大亦在做相似的實驗,澳洲最近亦有研究計算推行UBI的成本,相反庫房水浸本錢最多的香港政府,只停留在隨口噏的階段,推出的政策未經受實證為本的測試又怎會不朝令夕改?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