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經地位高年輕人希望感傾向較強
前文結果描述青年人的整體情況。然而,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人的希望感有否差別?本研究採用上述八個題項,建立一個希望感指標,並以青年人的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類別及家庭教育資源,建立一個社經地位指標。結果發現,青年人的希望感與其社經地位有輕微但顯著的正相關(r=0.11):社經地位高的青年人希望感傾向較強,社經地位低的青年人希望感則傾向較弱。圖一顯示不同社經地位的青年人的希望感平均值。那麼,只有富爸媽的子女才能對將來有希望嗎?
HKLSA第四期問卷亦有問及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例如「當我遇到困難,父母會支持我」),受訪者按四點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對四個題項評分。以該四個題項建立一個指標,並與青年人的希望感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與青年人的希望感有顯著的正相關(r=0.22),而且比社經地位與希望感的相關度較強(圖二)。由此可見,即使父母未必能提供豐富的經濟資源,若能多點鼓勵和支持青年人的升就選擇,已經足以對青年人的希望感帶來正面的影響。
青年人升學與就業的心聲
近年特區政府在自資學位界別推出「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致力支持中學畢業生修讀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據《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所述,「從政策上來說,所有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入大學門檻成績(即「3322」)的學生都可接受受資助的大學教育。」(149段)這項政策固然有助經濟上有需要而又合資格的年青人升學,卻未能惠及那些未達大學入學門檻但又有志升學的年青人。而明年「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將涵蓋約二千個自資副學位學額(施政報告,167段),相比起每年2萬多的副學位學生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年輕人在報讀副學位和各類專上課程時,仍會受制於經濟或其他種種因素。
我們在聚焦小組訪談期間,與年輕人討論過他們在升就路上的經歷。其中兩位於中六畢業後入讀基礎文憑課程,及後升讀高級文憑,卻因經濟條件所限,同樣於就讀高級文憑期間退學,受訪期間從事兼職工作。以下簡單輯錄了她們的心聲:
「我家剛好在我讀found. dip. (按:基礎文憑課程)那年斷了綜援,我都有個妹妹。那年因為審批,要交上一年的入息去批,那我家裏交不了,所以不能申請政府免費批一筆錢給你,要申請跟政府借。夠借去交學費,但就不夠借去作生活費。」(化名:安琪,女)
「其實我家裏不是很有錢,只是又未到最沒有錢那些階層。我家其實不止我一個,我還有兄弟姊妹,其實我家要負擔那麼多人很是辛苦,但又不可以借錢,要自己完全負擔學費,學費又不是便宜。到了high dip.(按:高級文憑課程)時候原來又要花一大筆錢,但我又借不到,又不合資格,那我覺得很難做。」(化名:敏怡,女)
談到有關父母的支持,敏怡有以下的敘述:
「我需要別人的支持……即是不要做每一件事都好像不符合家人所想,每天都會被人罵那樣。我想他們都可以認同我一些東西。即是不一定要付錢讀書那些,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可以認同一下我的話,我已經覺得很好。」
談到對將來的希望,安琪和敏怡皆表示打算再次升學:
「我希望在我讀書那刻,至少不用有那麼多負擔,即是不用那麼多經濟上的負擔,即是可以很安穩地度過那兩年,沒有什麼特別已經是我最幸福、最美滿了,不用弄到好像現在那麼『唔湯唔水』。」(安琪)
「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讀到自己喜歡的科目,家人又支持你,其實已經很好。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有熱誠的工作,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敏怡)
由此看來,這些青年人雖曾經歷升學上的挫折(因經濟緣故而退學),卻仍懷着對將來的希望,沒有輕言放棄。這些敘述一方面顯示對於學業方面稍遜、以至缺乏自信的青年人來說,家長在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亦顯示了政策制定者在制訂宏觀教育政策的同時,亦須以微觀角度,透過聆聽不同階層和社經地位的年輕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實際境況,才能令所制訂的政策更為全面和「貼地」,使那些成績稍遜但富有潛能的年輕人亦能獲得悉心培育。
總結
行政長官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其發言以「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為主題,「呼籲學校、家長和關心孩子成長的不同持份者,與教育局繼續攜手協力,一同建構『正向的』社會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人生態度。」(151段)。其實現時香港大部分的中學畢業生均以升學為目標,草根階層學生的希望感或會因經濟條件不足而稍遜,故此父母的情感支持更形重要,能使孩子有力量朝着目標堅定前行。
隨着高等教育擴張,今日年輕人的升學選擇看似比過去的多,但與此同時,就業市場和社會對年青人學歷的要求亦有所轉變和提升。現時高等教育制度內所提供的種種升學出路,能否切實地給予年青人希望感,甚或達成希望的途徑?對於那些成績未如理想的年青人,現時的政策能為他們做到的又有多少?為此政府在檢討高等教育政策時,宜更全面考慮每一個年青人的升學需要,除了考慮有能者(學業成績達標的學生)外,亦多了解能力稍遜者、以及來自弱勢家庭者的需要,使每個年輕人皆能燃點希望,朝着理想而可達到的目標堅定前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