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舉行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邀請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新亞研究院專任教授李學銘教授作專題演講,講題為「本港中國歷史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思考」,針對將於2020年實施的初中中國歷史科新修訂課程面臨的問題提出建議。本社分兩期刊登演講內容,上期提及初中中史科新修訂課程面臨的八個問題,下文為李學銘教授對有關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一、「專科專教」的倡議和實踐
認同「專科專教」的人是有可信理據的,但似乎都有一個假設,就是副修的人,其知識和能力,一定弱於主修的人。這個假設對副修中史的教師並不完全公允。我們不妨想一想,主修歷史而偏向西史的教師,他們對中史的認識,是否一定勝過副修中史的教師呢?副修中史的老師,他們在大學修讀的中史課程,是否一定少過主修中史的教師呢?另一方面,個人研讀中史的興趣和對中史的認識,副修是否一定弱於主修呢?
此外,還要有現實情況的考慮,中史科一周只有兩節課,如果專科專教,那中史科老師要任教多少班級,才可以達到每周教學時數的要求呢?例如一位教師每周要教25或30節課,以中史科一周兩課節計,這位教師每周起碼要教13班;如果是30節,便要教15班。在這樣的要求下,一所中學可以聘請幾位中史科教師呢?
有人疑惑,中史科能否跟語文科和術科相提並論嗎?以術科為例,中學的術科教師,例如體育、美術等科的教師,一般只能請一位(男女校可請兩位體育教師),這種情況下,學校能夠聘用的中史科教師實際上是很少的。因此,我建議主修中文,副修中史;或主修中史,副修中文的教師,可視為同一類,即既可教中文,亦可以教中史。不過,主修歷史的教師,是否以中史為主呢?而副修中史的,又修了哪些科目呢?校方還是要作具體的了解。
二、中史獨立成科及必修問題
教育當局明令初中中史獨立成科及必修,明正言順,不能說沒有意義。否則,校方將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或理由,改獨立為非獨立,改必修為非必修,甚至因為課節分配困難而刪裁視為不重要的學科,而過往中史科慣常被視為「不重要」的學科,即所謂「閒科」,不過,採用綜合或連結模式講授中史而有成效的學校,是否可以容許「自決」維持原來的模式,前提是要有強化中史學習內容的要求,至於強化的內容和模式,可參考新課程的宗旨和建議,由原校教師自己設計,這或許可令本港初中中史科的教學,在新課程的規範下,仍然有容納「異己」的靈活空間,亦符合本港社會「愛多元,重自由」的心態取向。
中史必修和學習本港史之間,其實井不排斥,兼容並包反有互利互補、相輔相成的效果,因為學生對於自己的國族歷史文化有較多的了解,才會對自己生活其中的本土歷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從教育解度出發,教好中史,讓學生產生學習中史的興趣,我認為這才是正事,反而不是由官方發言,高調張揚愛國的必要,強調國民身份的認同,對中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不一定是最有利的。
三、教師的認同和支援
據說,初中歷史新課程獲得教育界廣泛接受,而八成以上的中史科教師亦認同。不過,對於文件文字的接受和認同,與課程實踐是兩回事。課程實踐的壓力,會令前線教師不滿和抗拒。因此,適時的疏解,有效的支援,都要具體地考慮。
適時疏解的工作,除了教育當局參與課程設計的專業人士外,認同新課程理念及框架的教育團體,以至校方的管理層,都應該以同情理解的態度,疏解前線教師的工作壓力。
支援方面,無論是教育當局、教育機構、教育團體、出版社等,都要各盡其力,例如提供專業培訓,開辦復修課程,組織各類考察活動,開辦工作坊,舉辦各類觀摩教學活動、研討會、座談會、演講會、製作與中國歷史有關的電子書和紀錄片、提供圖文並茂的中史課外讀物……一切有效的支援辦法都要考慮。
四、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分配
過往任教初中中史科的教師,有96%承認未能教完整個課程,到了新修訂課程頒布後,仍有76%的教師憂慮不能教完整個課程。認為可以教完整個課程的只有11%;表示「不知道」的則有13%。面臨新課程的實施,中史科教師或者可以通過科務會議考慮:
(一)決定必教和略教的內容或課題;
(二)如何利用「延伸部分」的指導或教學;
(三)籌劃「延伸部分」何時進行和怎樣進行。
在有限時間內,中史科教師永遠有教不完的內容,善用「不教」,引發學生自學的能力,或可節省部分教學時間。
五、學習興趣和成效評量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現時可以考慮的,是以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為專題,舉辦多一些研討會、教學心得交流會、工作坊、教學實驗報告會等,更應該由教育當局、大專院校、在職教師、教材出版商,介紹如何利用電腦科技輔助教學的設計,引發學習中史的興趣,以供中史科教師選用或參考。
由於初中中史科沒有公開試的壓力,因此教學成效評量的方式,可以打破框框。讓學生通過有趣味的閱讀、科研活動、參與製作而有所表現。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小組或個人的表現,評量他們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很重要,有自學能力的學生,一般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六、香港史的安排和政治憂慮
談到香港史在中史科的安排,一般會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內容,二是政治。中史獨立成科後,「香港發展」就有15節,如果「延伸部分」加一些香港史內容,學習課節或者可以多於15節。任何一科都會有課時不足的問題,如何量體裁衣,充分利用有限時間去剪裁教學內容,向來是前線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中史科教師也不例外。
有人憂慮中史獨立成科,以及中史科加入本港部分,外界會有政治方面的解讀。在本港,政治是個敏感的話題,但如果我們同意,「政治」的內涵,不過是「管理眾人之事」,在社會群體裏,每個人都經常出現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這涉及人與人相處之道,因此,廣義的政治討論,實質上是人際關係的公民教育討論。中史科有其主要教學目標,通過講授中史而達致公民教育的效果,也不是一件壞事。反而通過中史教育去介紹一種思想、一種主義,或灌輸某種政治信仰,鼓吹某種偏激主張,才是狹義的政治灌輸而不是廣義的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因此,中史獨立成科和中史科加入本港史部分,都不該有政治的質疑和憂慮。
(中史教育的問題與思考‧下)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