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親友共聚問候,我們是否在互相計度?

我們把外在的準則加於自己身上,以可見可度的外物為衡量人生的指標。家人朋友共聚少一個小時不會立即家破人亡,但是長久而言,家庭的溝通和關係破裂就是因為積勞成疾。

佳節親友共聚互相問候近況:結婚?生小孩?升職?買車?買樓?雖然多數是友善的提點,但難免令人有壓力。不經不覺,外間的要求亦潛而默化,好像如果人生未能達到這些標準,我們就被比下去。面對不斷的追逐,有些人樂在其中,有些人喘不過氣,亦有些人完全置之不理。

現今企業要衡量成績,強調要有可計度的指標。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是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的先驅,致力研究企業成敗創新或被淘汰的關鍵。其中一個反思是商業社會以指標定勝負:規模、比率、增長率等,只要將抽象的質量概念量化,大家便可以方便管理、隨着目標進發,達標則「成」,不達標則「敗」。如果不想失敗,便要按指標辦事,順者昌、逆者亡。教授發現這種模式令人急功近利,為了短線的小利而放棄長遠的考量,而長遠的目標亦變得愈來愈不重要。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亦不要緊,企業只要求更高、更多、更快。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變得短視,缺乏創新和突破,更不願意長線投入去換取短期見不到的成果。

衡量人生易短視 少持之以恆

教授請他的學生以企業成敗的理論去檢視自己的人生:《你將會如何衡量你的一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教授發現我們對自己的人生亦有計度和短視的傾向。我們把外在的準則加於自己身上,以可見可度的外物為衡量人生的指標。相對而言,短期不見效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就有點不值得了!家人朋友共聚少一個小時不會立即家破人亡,但是長久而言,家庭的溝通和關係破裂就是因為積勞成疾。反之有益的生活習慣和鍛練,因為不能每日持之以恆而半途而廢。所以教授認為百分百有紀律比選擇性守紀律容易。這亦是「寧可短、不可斷」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義。

為人師長父母者一定知道水滴石穿、百年樹人的道理。當年反叛的年輕人幾十年後成家立室,對師長不捨不棄教導的一句道謝,勝過升職加薪。領導力專家Simon Sinek告誡領導層,要反思他們對團隊的重要意義。如果領導為了數字,甚至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團隊,那團隊之間又有何互信互助可言?正如家人不會因為子女不達標而斷絕關係,領導亦不應視團隊如工具,在劣境時就捨棄。主管應該提供合適環境讓團隊各展所長。

當然現今商業社會再沒有鐵飯碗,所以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就要十分慎重。除了親人無法挑選丶無法斷絕關係之外,其他的關係在現今社會都比較脆弱,大家都容易放棄。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種了因丶結了緣就有一定的運作,有緣時就要珍惜,緣散時亦不要失望。但緣未盡時要強行割裂就要很大的外力去扭轉,大家要知恩惜緣!

參考資料

Clayton Christensen,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Simon Sinek,Why good leaders make you feel safe

原刊於佛門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吳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