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書到課程發展
從前學生去上學,我們說他們去讀書;教師去學校工作,我們說他們去教書。從現代的角度和觀點看,讀書是學習活動的全部嗎?教書是讓學生學習的全部活動嗎?
20世紀50年代或之前,香港課程文件顯示各科的學習工具是一本一本的教科書;到60和70年代,課程文件顯示出來的是各科的學習內容;90年代之後,特別是本世紀開始的課程改革所頒布的課程文件內容,主要是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當中包涵了很多課程要素的描述,內容豐富,有些課程文件更提出不少反思的問題,要求閱讀者不只是知道和吸收,更需要作出深入的思考。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
簡單來說,這是應對學童特性的轉變,以及回應社會各方面的要求。
教師的角色不單只是傳遞知識的工具,而學生的定位亦不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了。
教師要了解自己為什麼這樣進行教學,即要:
- 了解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
- 決定提供哪些學習經驗給學生以達致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怎樣去組織這些學習經驗,繼而評估這些學習經驗所帶來的效果;
- 讓學生融會貫通所學,讓他們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總括而言,目的、目標的制定,學習經驗的選取和組織,學習效果的評估等,都是上述所談到的「課程要素」的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會面對不少挑戰:怎樣培養自己持續地愛護學生、不斷克服困難的態度,以達到教學相長?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成長?
上述便是對教師專業能力和精神的簡單描述。
在學校層面上,教育當局在每間小學增加了一位課程主任;而在教職員的層面上,教育局要求校長除了行政之外,更扮演課程和教學的領導角色。在這個基礎上,多所學校(特別是小學),都發展出各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專業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2018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0屆兩岸及香港地區課程理論研討會上,筆者和霍秉坤教授發表了一篇論文──〈香港課程改革之回顧與前瞻(1999-2018)︰設計、實施、評鑑、決定四維度之檢視〉,結論之一是:過去20多年以來,香港的學校和教師在課程決定的權力和專業知識都有所提高。
程介明(2018)在《香港:教育改革與發展透析1997-2017》一書中發表了〈教育之香港故事〉一文,他在文中指出香港教育發展有兩個優勢。優勢之一是學校自主,之二是不斷進取。這兩項優勢的具體表現便是學校在設計校本課程中,教師專業精神和能力的具體表現。
筆者在過去曾對香港課程發展進行了多個研究,包括:
- 中學實施中國語文科「試行課程──共同發展學習材料」計劃校內改變研究(1999/2000年度至2001/2002年度);
- 中學中國語文科新修訂課程實施情況(2002/2003學年至2003/2004學年)評估研究;
- 香港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改革之探究。
三個研究都發現:那些較具專業精神和能力的教師,對新課程的實施都較為勇於嘗試,通識教育科的研究更具體顯示這一點。老師感覺到自己不再只是一個教學工具,不再只是在教書;他們能夠掌握課程要素的設計和教學,更有益於學生的學習,充分享受專業的滿足感。
1973年,在小學工作了三年後,筆者轉至中學任教經濟與公共事務科,開始不用教科書去教學,而採用下列三種教材代替品:
- 政府出版的刊物,包括香港政府出版的《香港年報》。其資料一定比一般教科書更為及時;
- 民間出版的材料,包括一些和課程有關的書籍,例如一些簡單介紹「貨幣」的書。也應用當時出版給中學生閱讀的刊物,例如《突破》、《突破少年》、《學生時代》、《新一代》、《大姆指》等。筆者選取其中一些和課程有關的內容進行教學;
- 《華僑日報》和《文匯報》等一些和課程有關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
筆者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根據課程需要,選取上述三種材料而設計一些問題;之二是讓學生分四人為一組討論上述問題,然後讓他們分組作口頭報告,或者讓各組在黑板上作出書面報告,再讓全班同學一起進行探討。筆者這樣處理教學的兩個基本原則是:
第一、盡量保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並體會到一起學習的重要性。
七十年代,香港學校經濟與公共事務科的平均合格率約40%,而筆者任教的學校合格率超過80%。
2003年中文大學校友會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了對筆者的專訪,而訪問稿的題目正是〈不再教書〉(即不以教科書為教學工具)。
各位應該了解,70年代的學校並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腦、沒有影印機,只有油印機。我們只能通過寫蠟紙去設計上述問題。
總結而言,提高教師專業精神和能力,從而設計出高素質的校本課程,是改善學生學習的最佳途徑。
香港小學校本課程的發展
自2017年10月開始到現在,筆者在本欄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記錄了本港多間小學頗有創意的校本課程的發展:
- 最緊要好玩──不斷解難和創新的馮立榮校長(一)
- 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育──不斷解難和創新的馮立榮校長(二)
- 雨川人的成長故事──價值教育在一所小學的發展
- 生命培育周「失敗周」──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的生命教育
- 從做中學──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的體驗統整課程
- 以課程統整學習周重構學習的意義──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本課程革新系列一
- 以跨科閱讀課程及親子讀書會進行閱讀革命──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本課程革新系列二
- 在社區生活中培育人文情懷的藝文課──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本課程革新系列三
- 回歸自然的科學探索校本課程革新系列的總結──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本課程革新系列四
- 綠色及永續教育: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整全的環保培育
上述文章的內容涉及多方面的教育目的,展示了香港小學教師專業精神和能力的提升,並反映香港教育發展的良好氣象。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