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22:29:0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學校與家庭教育 兩者皆不可缺

學子的成長,自古以來都是由學校及家庭分別承擔孩子成長的責任。但現今社會,學校的文化當然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若把一切教養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學校,是否合適?

教評會在長沙教育局的安排下,一行30人於12月底到長沙作4天的科技教育交流,我們除了參觀具特色科學創新的中、小學外,還到湖南大學參觀了國家超級計算機長沙中心,這是2010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繼天津和深圳之後組建的國家級超級計算機中心,以天河一號作為計算設備,中心主任讓我們進入機組部分,近距離的看着計算機閃閃地運作。中心主任還介紹將會在2020年組建天河三號的準備場地,據說這將是全部由中國自行研發及設計的最新型的計算機群組。

湖南大學的前身是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東面山腳下,是北宋開寶九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家捐資興建,正式名為「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並御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到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宋代朱熹、陸九淵、明代王守仁等曾在嶽麓書院講學。書院中見到朱熹所書學規「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石刻,每字約高四尺。講解員謂:書院每月有兩天由山長或主教講學,主要是通過問難論辯的方式答疑解惑,其餘時間學員們自行修讀或與同窗論道,學員按「學、問、思、辯、行」的「為學之序」進行學習,學院注重學員的自學、獨立思考、問難論辯、知行統一、學思並重,實踐《大學》「一自以修身為本」的主張。

教師的本位工作

再讀儒家經典,反思學子的成長,自古以來都是由學校及家庭分別承擔孩子成長的責任。《論語》是孔子與學生論道的文字紀錄,主要內容在申明孔子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及方法;孔子首先教導學生要孝悌,仁和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個人如何做學問工夫,個人要有些什麼修養,學懂如何運用學問功夫去為社會服務。曾子的《大學》篇中:止、定、靜、安、慮、得,在指出做學問的心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為「成人」而內、外兼修的要點。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的本位工作應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言教身教,為學生的典範。

家庭教育的作用

幾篇經典中當然也有與人交往的章句,唯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則是要由家庭開始。但若父不慈是否子必不孝,兄不友則弟必不恭?古人家有家風,家風往往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不同的家庭,家風也不盡相同,多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孩童從長輩的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也很多記於文字,可知前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中有「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持家之始、「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是慎終追遠,教導子孫,「居身務期質樸,訓子要有義方。」是自持,訓子,「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凡事當反思等,都在教導子侄們待人處世的方方面面。清康熙有《庭訓格言》訓誨諸皇子讀書、修身、為政、待人、敬老、盡孝、馭下及日常生活中的細微瑣事。雍正有《聖諭廣訓》要求全國各地區都要朗讀及講解讓人民學習;還要求取功名的士子要熟讀,科舉考試時要默寫部分內容。曾國藩寫有家書435通,其中300多通是給弟弟、子侄等教導他們修身、持家、治學、處世、交友、用人、為政之道。可知古人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重視和要求。

孩子的學習對象

反觀今日,孩子在中、小學的時間共12年,他們每年都會面對不同(間或有相同)的老師,每天面對同一老師的時間最多只有一、兩小時,老師的身教言教,當然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孩子在家庭中的日子,比在學的日子多,面對的就只有父母及其他親人,父母若是唯一的長輩,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學校的文化當然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但若把一切教養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學校,是否合適?孩子離開了學校,父母還是要懂得如何與他們相處的,為何不在孩子年幼時就開始給他們適當的家庭教育呢?「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分工。

新約《聖經》希伯來書12章11節教訓我們:「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宜深思。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