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學生都認識「又」字,但大多數人卻都不知道「又」字跟手有關。「又」小篆作



高氏謂「又」字借為「又再」之「又」,乃通假「右助」之「右」字以代「又」。按:「右」字《說文解字》凡兩見,口部:「



古籍中甚少用「右」之本義
不過,古籍中用「右」之本義者甚少,大多借「右」為「又」,意為右手,如《尚書‧牧誓》:「右秉白旄以麾。」又如《國語‧越語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應使者。」又如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今人以左右為

古籍中用「佑」字者甚多,如《孟子‧滕文公下》:「《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咸以正無缺。』」「佑啟」,即佑助啟發。《孟子》所引《尚書‧君牙》這幾句話思意是說:偉大而且顯明啊,是文王的謀略!偉大而可繼承啊,是武王的功業!他們佑助開導我們後代子孫,使我們都依從正道,不出缺點。
又如《尚書‧泰誓中》:「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這幾句意思是:夏桀不能順從天意,流毒虐於下國。上天就佑助成湯,命令成湯,降下黜退夏的命令。
《尚書‧泰誓中》的「天乃佑命成湯」,言及上天之佑助,本可用專為天助、神助而造的「祐」字,但《尚書》卻用「佑」字。《說文》:「祐,助也。从示,右聲。」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按字从示,是為神助之祐。今經典多作佑,如《書‧湯誓》:『上天孚佑下民』;〈太甲〉:『皇天眷佑有商』;〈咸有一德〉:『惟天佑于一德』;〈泰誓〉:『天佑下民』;『天乃佑命成湯』;〈微子之命〉:『皇天眷佑』;〈多士〉:『我有周佑命』;〈君奭〉:『天惟純佑命』;〈君牙〉:『啟佑我後人』。若此之類,諸經不可枚舉。」
此外,也有借「右」為「祐」的,如《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此處言有命令來自天而生周武王,保祐他,命令他協同諸侯討伐大商。既言上天保祐,本可用專為天助、神助而造的「祐」字,但此處卻用「右」字。《詩經‧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以及《詩經‧周頌‧我將》:「維天其右之。」情況也一樣。
由此可見,借「右」為「又」,固古今皆然;借「右」、「佑」為「祐」,亦頗普遍。此外,甲骨文更有借「又」為「祐」者。唯用「又」字之本義右手,則由古至今,均未之見。






至於「左」字,俗作「佐」。《說文解字》:「


小篆「左」作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