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2018──懷念逝去的文化教育大師及本社專欄名作家

今年一眾大師高齡逝世,對文化教育界損失不少。一眾大師雖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長存我們心中。饒公、金庸和高錕等的事蹟流芳百世。

2018年就要過去。這一年痛失不少文化教育界人士,本社更失去一些深受讀者歡迎的作者。為了向一眾逝去的文化名人致敬,本社特地作一回顧:

饒宗頤教授(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學藝雙攜的一代國學大師

本社投資論壇前夕,接到一個噩耗──國學大師饒宗頤離世!百歲饒公在中國傳統學術十多個領域享負盛名,如:甲骨文學、敦煌學、古文字學、簡帛學、宗教學、藝術學等。在藝術上,饒宗頤教授亦為繪畫及書法大師。饒宗頤與熟悉吐火羅文化的季羨林教授齊名,學界稱為「南饒北季」。

饒宗頤離世後,本社收到不少紀念文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駱慧瑛分享與饒公相處的經歷。作家楊興安讚賞饒公「桃李成蹊,著述如林,光照後學,遺澤人間」。國務院參事王國華先生褒揚饒公有一顆堅強樂觀的心,頭腦裏有中華文明陶鑄的不朽靈魂。饒公早年曾在韓山師範學院執教,學校亦派人來稿致敬

饒宗頤為香港大學歷史上唯一一位桂冠學人。今年10月紀錄片《百年巨匠──饒宗頤》於香港大學舉行開鏡儀式,別具意義,向國學大師致敬。

駱慧瑛把為饒公設計的海報結集成冊,並以此為禮,饒公欣然接受。(駱慧瑛提供)
駱慧瑛把為饒公設計的海報結集成冊,並以此為禮,饒公欣然接受。(駱慧瑛提供)

霍韜晦教授(1940年3月6日-2018年6月6日):中國儒學大師

除了饒公,今年香港痛失另一位國學大師──霍韜晦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霍韜晦師隨唐君毅先生創辦法住機構後,致力推廣儒學,提倡生命教育。

兩年前本社刊登霍大師的人生哲理文章。他在政治理念上,提出優質民主,批判西方思想;在教育上,承繼孔子,推陳出新,提出新六藝,實踐性情教育。

兩位本社作者是霍大師的學生。嶺南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王耀宗教授認為,霍教授的論述有啟迪人心的巨大作用。教育評議會執委陳家偉博士稱讚霍韜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

霍教授於中文大學擔任哲學教授逾20年,對儒家、佛家和中西的哲學都有深入研究。(霍韜晦思想世界Facebook)
霍教授於中文大學擔任哲學教授逾20年,對儒家、佛家和中西的哲學都有深入研究。(霍韜晦思想世界Facebook)

蔡伯勵先生(1922年12月28日-2018年7月26日):香港一代曆法大師

今年盛夏,曆法大師蔡伯勵先生去世,享壽95歲。他的離世絕對是本社以至全香港市民的損失。

蔡伯勵大師過往一直與本社保持友好關係。2015至2017年的農曆新年前,本社都與蔡大師進行專訪,預測來年運程,攝錄成短片,反應熱烈。2018年,蔡大師仍親自撰文預測狗年運程。蔡大師亦是本社一周年論壇的嘉賓,與李健麟先生預測猴年運程,觀眾一致讚好。

2015年,本社、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及商務印書館合辦的「中國曆法與文化遺產」座談會中,暢談文化遺產及天文曆法,揮灑自如,談笑風生,現場笑聲不絕,近300位嘉賓聽眾如癡如醉,場面令人感動。本社把當日他的精彩演講整錄成文,至今仍有不少讀者閱讀,當中〈五分鐘讀懂《通勝》終生受用不盡〉一篇,更超過2萬位讀者瀏覽。

蔡伯勵出席本社一周年論壇,與在場觀眾預測2016年猴年運程。(灼見名家圖片)
蔡伯勵出席本社一周年論壇,與在場觀眾預測2016年猴年運程。(灼見名家圖片)

高錕教授(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傑出科學家、教育界巨匠

有「光纖之父」之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爵士離世,享年84歲。高教授是中文大學前校長,本社永遠懷念他在教育界的貢獻。

本社社長文灼非先生採訪三位大學前校長,分享他們對高錕校長的回憶。金耀基教授欣賞高錕教授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徐立之教授認為科學家的成功在於能夠洞察天機、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高錕教授正擁有這些特質;陳繁昌教授讚揚高錕校長是香港人的模範。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博士形容高錕校長是真正的教者。「我希望,當時光逝去,人們說起高錕時,不要只記着他是光纖發明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還能記着他是我們的老校長,是一位真正的教者。」文章每次重溫都反應熱烈。

高錕太太黃美芸女士照顧高錕教授無微不至,是他的好伴侶。(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高錕太太黃美芸女士照顧高錕教授無微不至,是他的好伴侶。(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金庸先生(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大師、一代報人

本社四周年論壇前一天晚上,得悉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逝世的噩耗,可說是本年度令香港人最傷感的新聞之一。

金庸一直是本社作者最喜愛的題材。曾任金庸秘書的楊興安先生,回顧與金庸相處的點滴金庸小說人物評論,深受讀者歡迎。

今年暑期開始有一位作者撰寫「射雕解謎」系列,將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聯想至梁啟超家族,如此新奇的角度引起讀者追看。可惜的是,系列連載未完結,金庸已經仙遊,不免令人遺憾。

金庸離世後,本社增設「懷念金庸」專欄,收錄與金庸相關的文章。《明報》前中國新聞主編丁望撰寫回想錄,以表達對金庸大師的悼念,亦為香港新聞史留下一點「參考物」。兒童作家周蜜蜜女士不忍心把金庸著作改篇成「簡寫版」,拒絕了金庸的兒童版小說計劃。

周蜜蜜拒絕把金庸小說改寫為兒童文學版本的計劃,有人說她錯過了揚名立萬的機會。(周蜜蜜提供)
周蜜蜜拒絕把金庸小說改寫為兒童文學版本的計劃,有人說她錯過了揚名立萬的機會。(周蜜蜜提供)

陳明銶教授(1949年-2018年10月29日):學識淵博、誨人不倦的歷史學家

10月30日晚上,即是本社四周年論壇前一晚,簡直是悲慘的黑夜。當晚除了收到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外,也收到從美國傳來陳明銶教授逝世的噩耗,仝仁無不震驚。四周年場刊訪問竟成陳明銶教授生前最後一篇專訪!

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傑出專家陳明銶教授是本社作者之一,更是周年論壇最受歡迎的講者。無論二周年討論中美關係,還是三周年分析大灣區,陳教授憑獨到分析和高超的演講技巧,聽眾讚不絕口。

陳明銶教授原定從三藩市來港出席四周年論壇,上機前心臟病發猝逝,無法與梁錦松先生一同討論中美新關係。四周年論壇氣氛頓然變得沉重起來。感謝本社作者、美國克萊娒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臨危受命,出手相助。

12月2日本社在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為陳明銶教授舉行追思會,逾200人出席。陳明銶教授生前同事、學生、好友及政商各界人士共20人分享與陳教授交往的點滴,場面溫馨感人。追思會前數天趕製百多頁的追思錄,輯錄各界人士的悼詞,本社精選了部分文章在網站刊登

陳明銶教授出席本社二周年論壇的風采。他無法出席四周年論壇,失色不少。(灼見名家圖片)
陳明銶教授出席本社二周年論壇的風采。他無法出席四周年論壇,失色不少。(灼見名家圖片)

劉迺強先生(1947年9月-2018年11月21日):直言無畏的勇者

11月21日晚上,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先生離世,享年71歲。劉先生生前以行文辛辣著稱,尤其對美國猛烈批評,因此本社刊登他的文章時,經常惹起一番熱議。部分讀者對他不敢苟同,但他無畏無懼,貫徹敢言作風。

劉迺強曾討論佛陀領悟了什麼,引起讀者興趣。「佛陀和隨後歷代禪悟得道的人,他們究竟悟到了什麼?其實很簡單,佛經記載得很清楚,只是『緣起性空』這四個字而已。」

七十年代學運老友群成員關品方先生撰文緬懷劉迺強,讚揚他是香港民主回歸的先行者。

關品方認為,劉迺強有一個一生貫徹始終的本色,就是站在平民大眾的立場為他們發聲。(網絡圖片)
關品方認為,劉迺強有一個一生貫徹始終的本色,就是站在平民大眾的立場為他們發聲。(網絡圖片)

關愚謙教授(1931年2月-2018年11月22日):胸懷祖國的國際問題專家

劉迺強離世後兩天,於11月23日得悉關愚謙教授逝世的噩耗。三天之內,本社痛失兩位具國際視野的作者。

國際時事評論家關愚謙雖隱居德國,但仍關心世界大事,4年多來在灼見名家網站發表了94篇佳作。大至各國形勢,小至英國王室婚禮、世界盃,都是他的文章題材。文筆既有國際視野,也不失幽默的一面。「自從英國公投脫離歐盟之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上陷入了困境。政府希望通過大搞王室婚禮來重振英人士氣,以此來刺激英國的經濟。」

關愚謙的好友張建雄先生得知其死訊後,立即動筆撰文,懷念他生前的二三事。「愚謙兄一生傳奇,不必多言。最重要是魅力無窮,談笑風生,令人一見傾倒,不論新識舊交,關老一到,例必笑聲無限。」

關愚謙生前與朋友合影。左一為陳彥,左二為張建雄,左三為關愚謙。(張建雄提供)
關愚謙生前與朋友合影。左一為陳彥,左二為張建雄,左三為關愚謙。(張建雄提供)

許曉暉女士(1974年7月6日-2018年12月3日):熱愛文化的前高官

12月3日晚上,得悉前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去世,終年只有44歲,仝仁大感錯愕。沒想到她如此年輕就離去,我們十分痛心。

許曉暉對國學大師南懷瑾推崇備至,一直致力推動中國文化。今年是南懷瑾100歲誕辰,他的一班弟子和支持者舉行記者會,倡議在香港成立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許曉輝也到場支持,並強調中心若不在一所歷史建築內設立,就會失卻歷史文化的意義。

許曉輝於今年6月才成為本社作者,內容以文化、歷史為主,題材生活化,深受讀者歡迎。她指出真正的「佛系」並非消極無為,而是積極精進,獲大眾贊同。

可惜的是,許曉暉的文章連載不足半年就離開人世了。她生前最後一篇文章〈四時保暖〉裏,「願大家每天都像我那位70歲女性前輩,逆齡成長,更健康、更亮麗。」沒想到成為道別遺言。

本社社長文灼非讚揚許曉暉「滿腹經綸,眼界開闊,文筆清麗,每篇文章用心布局謀篇」,她的離世是文化界的損失。文化人梁公隼認為許曉暉擁有慈母之愛與君子之風,是當代女性之典範,可謂賢慧於閨閣而抱志於家國。

許曉暉形容南懷瑾是「神交的朋友」,認為歷史建築與傳統文化相得益彰。(灼見名家圖片)
許曉暉形容南懷瑾是「神交的朋友」,認為歷史建築與傳統文化相得益彰。(灼見名家圖片)

2018年痛失不少英才

今年除了上述文化界大師外,霍金鍾士元田家炳鄒文懷劉以鬯林燕妮李敖林偉駿唐翔千二月河、林嶺東等名人都離我們而去。本社作者、全智政經智庫前主席施德芝先生,於2018年1月9日在多倫多離世。本社金融界作者駱惠南也在今年去世。

今年一眾大師高齡逝世,對文化教育界損失不少。一眾大師雖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長存我們心中。饒公、金庸和高錕等的事蹟流芳百世。

本社一直重視文化教育,痛惜多位良師益友及優秀作家離世,無緣再讀蔡伯勵預測來年運程,無緣再聽陳明銶的精彩論述,無緣再閱許曉暉的文化小品。感謝逝世的本社專欄名作家生前獻出不少心血,我們今天再閱斯人作品,希望他們高山仰止的境界,百年後仍為後世傳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