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嗰年嘅中文科老師黃樹堅重新編訂咗三本佢研究粵語嘅書,協助黃老師嘅黃師兄希望我寫番篇讀後感。原先自覺力有不逮,加上仲有其他高手寫,而且唔少傳媒已經介紹過套書嘅內容,心諗無謂獻醜。之但係師兄盛意拳拳,無得推。
為表誠意,我專登用粵語寫呢篇讀後感,亦係小弟人生第一次全用口語寫篇有成2000字嘅文。正因為咁,如果文法有唔通順,或者用字方面有唔妥當嘅地方(例如可能有人話題目入面「危機管理」呢個詞語太過西化,不過我覺得都算符合宜家香港人嘅普遍說法),希望大家包涵,亦請黃老師多多指正。
引起我注意嘅三本書
首先吸引我注意力嘅係呢三本書嘅書名:《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粵語古趣談三編》,同埋《保衛粵語.保衛方言》──三個書名各自散發唔同嘅感覺:第一本封面「古趣談正續編合訂」八個字,畀我一種圓滿考證粵語淵源嘅印象,係一本巨著;但係第二本無啦啦彈出嚟叫做「古趣談三篇」,反而令我有疑惑嘅感覺:「乜仲有嘢漏咩?」
後來睇介紹先知道,呢本《三編》因為有講廣東粗口,所以另輯一本,費事教壞細路。黃老師呢種認為應該區隔粗口嘅諗法,其實同坊間好多所謂撐廣東話嘅人嘅說法唔同:佢哋會認為講粗口都係撐粵語,認為係潮流、係一種表態,以至覺得細路講粗口都完全無問題……或者,呢啲就係為人師表同政客、KOL喺層次上嘅分別?
再睇《保衛粵語.保衛方言》呢本書嘅書名,又同另外嗰兩本嘅感覺截然不同,抗爭嘅感覺好強烈──記憶將我帶番去中二嗰年,黃樹堅老師因為聲帶勞損,所以要隨身帶咪教書,講說話既輕飄飄,亦文縐縐,而我對黃老師嘅印象亦一直停留喺嗰一點:一位非常溫文爾雅嘅中文老師。我實在好難想像,點解黃老師咁好火,要喺呢個封面兩度高呼「保衛」呢?
呢團火,用宜家嘅潮語講,係既因為佢對粵語嘅愛,亦都因為責任:因為黃老師切實咁感覺到粵語嘅危機。
呢篇文寫到呢度,如果你仲睇緊,我估你對粵語都有一定程度嘅愛,先可以睇咁耐。依我淺薄嘅理解,粵語當前嘅危機正正係:易聽、難睇、更難寫。即使撇除所有政治上嘅猜度同陰謀,粵語都一定會受市場力量擠壓:今時今日,其他國家嘅人要學中文同考中文水平試嘅話,學嘅「中文」多數係普通話而唔係粵語,呢個係市場現實。所謂「普通話/北方話霸權」嘅成因,並唔係單純來自政治因素,甚至可以話更重要嘅係市場因素。
以前參加中文朗誦比賽,有時會向黃老師請教。佢教其中一樣令我最深刻嘅教訓,係唔同詞語會令人產生唔同嘅情緒反應──我認為,無論係政治壓力定係市場壓力,用「保育」呢個角度去撐粵語,會比起用「保衛」呢種說法更加有效──因為後者會挑起某啲人出現強烈嘅情緒反應,令雙方淨係掛住鬧交,但係點先可以令到更多人深入認識粵語嘅巧妙同趣味,就反而唔記得傾,討論於是失去焦點。
推動粵語三個建議
強調粵語嘅古趣味,肯定係「保育」粵語嘅基石。至於具體點做?除咗有黃樹堅老師呢類高人繼續研究,自有甲骨文以來,好多今日粵語用緊嘅中文字,其實先係本字之外,我仲有以下三個建議:
第一,申請「以粵語朗誦宋詞」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下屬於香港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事實上好多內地人都承認,以粵語朗誦唐詩同宋詞,平仄會接近原音以及原來嘅意境(呢點黃老師嘅書入面亦有大量說明,包括南宋大儒朱熹都有咁寫過)。由於香港同宋朝嘅關連,相對於唐朝嚟講比較密切,所以建議由「朗誦宋詞」為起點去保育粵語,去確立香港喺呢方面嘅角色。
第二, 設立「粵語堂」──現時香港好多學校一方面用廣東話教中文,另一方面亦有普通話堂。而從危機管理嘅角度,政治一日都嫌長,假如有日政策轉風向,出現全城都要用普通話教中文嘅時候……我哋不如今日就做定準備,鼓勵全港所有中小學以至要求教育局,將「粵語」訂明係必修科:上堂除咗教學生粵語嘅古趣味之外,亦花時間糾正發音同咬字,務求杜絕懶音。
第三,將音樂科變成「聲藝科」──呢點實際上係結合以上兩點嘅延伸:參考過去嘅美術科變做「視藝科」,我哋可以將音樂科變成「聲藝科」,教學生認識平仄、五音,朗誦以至唱出唐詩宋詞,仲可以教埋粵語流行曲嘅發展,既好玩,亦可以轉危為機。
就目前情況嚟睇,繼續用「保衛」或者「捍衛」去描繪撐粵語運動,最大風險係好易畀政客利用,將粵語同普通話、特區同國家,放喺無妥協嘅對立面。我想指出,呢個並唔係黃樹堅老師嘅主張──事實上,老師佢多次強調,學好粵語同學好普通話,根本無衝突。今日香港嘅核心問題,關鍵係點樣實施好一國兩制:為咗責任,包括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同迎合全球市場,我哋根本唔可能唔學好普通話;當然,為咗愛,我哋亦要好好保育粵語、學好粵語、講好粵語。
之不過……你估家長同學生喺搵食同個人修養之間,佢哋會點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