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永遠的校長」蔡元培先生150周年冥誕,蔡元培的公子蔡英多先生、孫女蔡磊砢博士早前便與北大校友及各界友好前往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蔡元培先生墓前祭掃。
蕞爾小島 卻是進步人士活躍地
蔡元培先生是教育家、同盟會成員、革命黨人、民國名人。從蔡先生1937年因日寇侵華而避居香江,到1940年逝世,葬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海內外要求遷葬蔡先生遺骨於北京大學之聲,多年來不絕於耳,幸未成事,香港遂有幸成為蔡元培先生長久安息之地。
從蔡元培先生晚年的坎坷,反映中國近、現代不少仁人志士,或因革命,或因戰禍避亂香江。突顯了這個蕞爾小島在歷史中的獨特地位,也突顯香港和內地的密切關係。
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曾在香港演講過《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東北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一半骨灰曾埋葬在淺水灣;有「雨巷詩人」之稱的戴望舒,曾被佔領香港的日軍拘捕、毒打,囚於中環域多利監獄(現在是「大館」的一部分)……。
我們也知道,香港曾是同盟會成員、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埋骨之地。如今,高劍父與陳樹人、黎雄才等幾位嶺南畫派大師已歸葬廣州銀河公墓(蕭紅亦然)。然而,香港這個自由社會,是南來追求進步的中華民族傑出人士的活動舞台,甚至是最後的歸宿,歷史上早有明證。
幾大墳場 多少革命英魂長埋於斯
讀了丁新豹博士這本《香江有幸埋忠骨》(增訂版),我們對於清末、辛亥革命、直到民國時期本港及南來的革命家、文化人、前官員等會有更多的了解,尤其令人意外的是,許多從前只在書本認識的清末及民國名人,他們埋骨之地也都在香港。作者不僅盡力搜尋這些人的墓碑在本港各墳場的位置,而且按照各人的身份,分為「孫中山的親屬及師友」、「革命團體」(興中會會員、同盟會會員及其他革命組織志士)及「其他對革命有貢獻人士」三部分敍述,當中犖犖大者除蔡元培外,還包括(括號內為墳墓所在地):
楊太夫人──孫中山之母,曾居九龍東頭村,電影《十月圍城》虛構一場孫中山探母,清廷殺手圍捕的戲。事實上是1910年7月,孫中山自日本乘船赴南洋途經香港,因禁令未能登岸,遂派人迎接母親登船,得以短暫相見。(飛鵝山百花林)
孫琬、戴恩賽──孫中山次女及女婿。孫琬曾隨家人居住九龍牛池灣,後赴美求學,首段婚姻離異,後再婚,夫婿為廣東長樂(今五華)人戴恩賽,曾官至駐巴西公使,1937年任廣東海關監督,晚年定居澳門,任中學代理校長。(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何啟──初為醫生,後任律師,曾任立法局議員14年,孫中山恩師之一,曾為廣州起義起草宣言。 (跑馬地香港墳場)
楊衢雲──興中會首任會長,輔仁文社創辦人之一,1901年遭淸廷派遣的刺客所殺。(跑馬地香港墳場)
謝纘泰──興中會會員,輔仁文社及《南華早報》創辦人之一,著有《中華民國革命秘史》,屬多才多藝的革命家。(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鄭士良──興中會會員,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義總指揮,事敗後避居香港。1902年8月27日,與興中會同志飲宴,不幸中毒身亡。(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民國總理 不死於敵手軍統利斧下亡
唐紹儀──晚清第三批官費留美學童之一、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1937年,上海淪陷,唐氏未跟隨國民政府西遷,翌年日軍游說他出山,國民黨軍統特務唯恐他作日本人傀儡,9月30日先下手為強以利斧把他砍死。因家鄉已淪陷,唐氏最後葬於香港。(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李煜堂、李自重──電影《十月圍城》中,有富商李玉堂、李重光父子支持孫文革命;歷史上也有富商李煜堂、李自重父子支持革命。兩人都是同盟會會員,李煜堂是香港殷商,當過廣東政府財政部長;李自重是他的長子,曾創辦光漢學校,又曾任香港廣東銀行司庫24年之久,1971年逝世,父子同葬於家族墓園。 (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香江有幸埋忠骨》(修訂版)一書提及支持或參與革命,並且埋骨香江的名人還有很多,像晚年定居大埔康樂園的李福林將軍、早期已加入同盟會的許崇智將軍、曾擔任孫中山隨行醫官,在香港創辦養和醫院的李樹芬醫生、低調支持革命的香港立法局議員韋玉爵士、捐助過同盟會的何東爵士等,這些名人傳奇的一生,自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有意憑弔這些對革命有貢獻的先人墓碑,或者有興趣了解香港名人與國民革命歷史關係的讀者,這本書不失為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書籍資料
書名:香江有幸埋忠骨:長眠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人物(增訂版)
作者:丁新豹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