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隨着中國內部的改革和發展,外部崛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實際上,從世界歷史經驗看,在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過程中,政府是一個角色,但並不是最重要的,資本的角色更為重要。今天人們把世界視為「地球村」,但這個世界之所以變成這樣,從一開始是資本造就的,政府只是配角。從最早的「海盜」到近代航海大發現,再到最近一波的全球化,都是資本逐利驅使造就的。這一點馬克思看得最清楚。誠如他所言,資本的本質就是盈利,資本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任何障礙,流向任何可以盈利的地方。
韜光養晦已不再可能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功地把自身從一個資本高度短缺的經濟體,轉型為資本過剩的國家。從其本質而言,中國的資本和其他所有國家的資本都是一樣的,都是要通過盈利而得到生存和發展。近年來,中國「走出去」的資本已經超越所吸引的資本。隨着中國開放政策的深入和企業在全球的擴張,資本「走出去」的速度會呈現增長的趨勢。資本的「走出去」是中國外部崛起的經濟基礎。除非再次出現明清那樣的閉關守國政策,這個趨勢不可阻擋。從現有的內外部條件來看,閉關守國幾乎已經不可能。在資本大舉「走出去」的情況下,政府要維持早期「請進來」和「接軌」階段的「韜光養晦」政策,已經變得不可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輔助資本更有效及和平地「走出去」,而這也是多年來中國政府所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內部經濟增長減速,也是資本「走出去」的重要因素。這也曾經是西方資本「走出去」的最重要因素,即由資本從國內市場擴展到國際市場。資本的國際擴張,是西方國家成為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論述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但西方資本的擴張過程,演變成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過程,也就是說,政府以暴力(軍事)征服的方式,對外傾銷資本和商品,而置被殖民國家永遠處於不發展狀態。中國的資本要「走出去」,但必須避免老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方法;中國必須尋求自己的「走出去」方式。對中國來說,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資本的「走出去」,來推動資本接受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
資本外流造就雙贏
中國資本「走出去」並不是資本的一廂情願,而是具有資本接受國的客觀需要。以「一帶一路」為例,沿岸沿線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的國家。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裏,這些國家急需發展,擺脫貧窮狀態。在所有大國中,只有中國才有能力實施大規模的發展計劃,幫助它們發展。
從當今世界的資本分布狀態來看,這些國家缺少國內資本(如同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一樣)。哪些國家可以提供資本呢?西方國家仍然掌握着對外投資的話語權,但實際上已經力不從心。美國經濟有所恢復,但在實現結構再平衡之前,很難有像二戰之後「走出去」的動力。實際上,美國的恢復走的是相反的方向,即資本和產業的回流,即「再工業化」。歐洲諸國仍然深陷危機,看不出能夠在短時期內恢復到正常狀態。日本經常處於和中國的競爭狀態,但其資本「走出去」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並且因為國內經濟的不景氣,很難達到從前的水平。
同時,即使西方各國經濟能夠恢復經濟常態,其資本也不見得能夠大規模走到急需資本的發展中國家,因為西方的資本已經「民主化」,必須做到「政治上正確」才能到達發展中國家。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西方「政治上正確」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說,很多西方國家本身也需要外來資本。
中國是資本過剩國家
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呢?人們關切的是所謂的「金磚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羅斯)。不過,在金磚五國中,其他四個國家的 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相加,還遠遠少於中國一個國家的。同時這些國家仍然處於比較早期發展階段,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主要是擴展國內市場,把資本「請進來」會是主題,「走出去」則相對不重要。在沒有轉型成為資本過剩國家之前,「走出去」沒有實質性的動力。
對中國來說,這些方面都存在着西方所不能比的優勢。就能力而言,如上所說,中國已經是資本過剩國家,並且中國在很多方面產能過剩,也擁有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無論是過剩的資本還是產能或者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所需要的。也就是說,中國的「走出去」是一個和資本接受國互惠的過程,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

這就涉及中國「走出去」的方式。中國要避免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主義路線,就必須尋求自己的發展國際經濟的道路,那就是包容和共同發展。在西方,中國的「走出去」經常被視為是新殖民地主義。不過,實際上中國資本的行為方式和西方是很不一樣的。老殖民地主義開拓海外市場,在經濟層面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市場,二是原材料,而這兩個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對被殖民國家的政治統治來實現的。西方現在把中國和老殖民地相提並論,則是對它們自己那段歷史的有選擇的「健忘」。畢竟,西方殖民地的統治是一部血淋淋的歷史,犧牲甚至屠殺了多少被殖民的人民,只不過現在西方人「方便地」把這部歷史忘掉了。
世界不可能再接受殖民資本
中國的情況是如何呢?儘管中國也有開拓市場和購買原材料的需要,但中國已經避免了老殖民地的方式。中國「走出去」不僅僅局限於貿易,而是通過資本「走出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例如體育、醫療衛生、公共活動設施等),而這些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迫切需要的。當然,中國也需要總結經驗教訓,例如早期中國傾向於僱傭本國的工人,而非所在國的工人,容易忽視環保問題等。但不管如何,中國並沒有任何野心和企圖,來實行早期殖民者那樣的「殖民統治」。恰恰相反,中國所需要高度重視的就是,在沒有「殖民統治」的條件下,如何保障自己海外資本的利益。
在國內,中國資本「走出去」遭到了質疑,是因為「走出去」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無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既得利益的阻礙。經過了幾個世紀的西方殖民,西方利益已經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中國資本要「走出去」,勢必構成和西方既得利益的競爭,遭到他們的抵制很容易理解。
缺乏「走出去」的經驗
第二,受制於西方壓力的一些國家。儘管這些國家有需要和中國合作,也在從中國崛起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但來自西方的壓力,使得它們不敢公開出來支持中國。
第三,對中國崛起仍然抱有不確定的國家,對中國持猶豫不決的態度。
第四,發展中國家的反對力量。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大多希望和歡迎中國的資本。不過,很多國家都具有反對黨或者反對派力量(包括一些非政府組織),其中也不乏受西方或者其他大國政治影響的政治勢力。在反對執政黨的政治過程中,這些反對力量都會拿中國說事,誇大來自中國的「威脅」。不過,一旦執政,這些力量也勢必調整其政治話語。很現實的是,如果需要發展,外來資本是必需的。對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資本提供國。
第五,中國本身缺乏「走出去」的經驗。中國「走出去」開始不久,較之西方國家,缺少有效的經驗。這些不足很明顯體現在例如上面所說的僱工、環保等問題上。同時,這和中國的「走出去」的規模也有關係。中國所承建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儘管對中國來說是經濟項目,但對很多較小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戰略性,它們需要評估這些項目對它們的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
缺少經驗發生在中國本身的認知層面,最顯著的就是所謂的「文化走出去」。為了克服外在的阻力,減少外界對中國的擔憂,多年來中國的有關當局一直在宣揚文化「走出去」,以塑造軟實力,讓外界了解和接受中國。
文化「走出去」重點在於個體
從宏觀層面看,這並沒有什麼錯誤。問題出在文化如何「走出去」?文化必須「走出去」,但「走出去」的方式很重要。過分強調國家和政府在文化「走出去」過程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一旦政府捲入,文化很容易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這就是這些年來,政府所推行的那些文化「走出去」項目,使得國家形象愈來愈成問題的根源。
文化更多的是個體層面的事情,中國文化會隨着中國的資本、企業家、旅遊者等等而傳播到世界各地。政府應該改變策略,把重點放到「走出去」的個體之上,而非用國家力量來推行文化。實際上,西方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經驗,成功的文化推廣發生在個體層面,而失敗發生在政府層面。例如,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隨着西方個體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而政府組織的推廣,只要看看今天中東的局面就知道如何失敗的了。中國必須避免西方失敗的道路,而從西方成功的方面學到經驗。
中國的「走出去」的確具有很大的風險。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減少和控制風險,而已經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說到底,所有大國的大國地位是鬥爭出來的,並非從天上掉下來。成功的例子有大英帝國和美國,而德國和日本則是失敗的例子。這些國家都是通過鬥爭而成為大國的,但成功還是失敗則取決於鬥爭的方法和方式的不同。在明朝,航海時代剛剛開始,中國有個大好的崛起機會,但放棄了。之後實行封閉政策,最終失去了海洋時代,演變成封閉的陸地國家。失去了這個機會之後,中國便衰落和積弱,受到了懲罰,而且是嚴重的懲罰,即被西方列強所征服。今天中國再次面臨崛起的機會,儘管有困難和風險,但中國別無他路。選擇只有一個,即在困難和風險中繼續崛起。
原文刊於《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