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在發展經濟和社會革新思維都明顯進取,回應了社會上要求變革的呼聲;整份報告中,政府會在經濟民生中的發揮更大領導角色,值得鼓勵,包括以下的幾點(雖然在力度速度上可以加大一點):
發展多元經濟 比坐困愁城好
- 肯定社會企業發展,繼續和優化對其發展的支持;
- 落實對幾個創業產業有具體支持的措施(如時裝、電影、文化藝術等);
- 着重高增值行業和數碼產業,包括對初創企業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支援等;
- 鞏固傳統優勢產業,例如修訂《稅務條例》,爭取跨國企業建立企業財資中心等。
這些措施,有助發展高增值和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對香港非常重要;否則,單單勒緊褲頭,不投資未來,香港只會坐困愁城,裹足不前。相對於財政司,筆者對十年後的所謂「結構性財赤」沒有那麼擔心,之前已經寫過文章關於這些長遠預測的不確定性和假設性。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香港經濟找不到新的發展台階,而這些發展又要有包容性和社會性,讓大部分的市民參與和受惠,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經濟,是災難性的。
事實上,筆者認為香港現在已經面對一個嚴峻的情況。表面上,香港失業率非常低(3.2%),全民就業,而且庫房充裕,年度盈餘超過600億元,財政儲備超過8,000億元(還不計算32,000億元外滙基金中,約有6,500億元的基金盈餘),以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地方來說,全球少有。這幾年,政府可以說是有結構性盈餘(即是政府的收入遠遠高於開支),其中是因為金融房地產暢旺有關;舉個例說,今年利得稅的實際收入,比估算高出185億元,就是因為金融機構在這個周期的營業額增加所致。
高通脹低增長 貧愈貧富愈富
但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香港的通脹仍然較高(4.4%),也比內地的通脹更高;同時間,無論是實質 GDP 增長(2.3%),或是人均 GDP 增長(1.5%),香港都顯得疲乏無力,尤其是這些 GDP 增長數據已經把政府「紓困」措施的效用包括在內。令人擔心的是,最近三年的經濟增長都比歷史平均數低,而且,也比十年的整體趨勢低(實質 GDP 是3.8%和人均是3.2%)。相對來說,本來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 GDP 水平是叮噹馬頭,不過,自2003年起,新加坡就開始拋離,到現在,已經比香港高出差不多一半!不只人均 GDP 增長較低,平均薪金的實質增長,過去10年也是約1.1%。
高通脹、高資產價格增長、低 GDP 增長、低工資增長、高企業營業額增加、高政府收入增加,這是一個甚麼樣的環境?種種迹象顯示,香港經濟已經進入一個信貸貨幣泡沫年代,無論是金融機構的營業額,甚至政府的稅收,都因資金流入、資產膨脹而日漸豐厚,有資產的(無論是公營或私營機構,和個人)都富者愈富,而依靠雙手勞力「搵兩餐」的,卻貧者愈貧;而在「錢搵錢」容易的假象下,產業進一步空洞化,廠家寧願借「活化工廈」之名搞地產項目,而放棄愈來愈難經營的本業,致使香港的競爭力和生產力都不斷下跌,在泡沫化的環境下,GDP 的實際增長,仍然恍如無物。這個不可持續的趨勢,才是我們值得擔憂的地方,而非政府未來十年「結構性財赤」的理論性問題。
庫房受惠資產升 年年估錯數
相反,政府這幾年的「結構性盈餘」,其實是泡沫經濟下的產物,這正解釋了為甚麼政府過去幾年都大幅估錯數,因為政府以為經濟根底差,競爭力下滑,稅收減少,卻沒想到自己正是當前「經濟差、資產升幅猛烈」的泡沫經濟的最大收益者之一!
試想想,當全民就業,工資增長卻追不上資產增長,導致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進一步確認香港成為全球堅尼系數最差的地方之一。收入增長追不上財富增長,歷史上從來都會導致貧富懸殊惡化,亦印證了法國經濟學家 Thomas Piketty 的《21世紀資本論》論點。
香港的泡沫經濟,和全球「不尋常」地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美國暫停,但歐洲日本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繼續),香港處身這個大時代當中,透過聯匯制度引入了美國貨幣政策,就承受了 QE(Quantitative Easing,即量化寬鬆)副作用。
為了抗衡這些因素,政府在不同的領域上,都已經「在非常時期,推出非常政策」,用一些所謂的「逆周期措施」,希望抵銷這些外圍貨幣濫發所帶來的社會衝擊,包括銀行的資本要求提升、按揭貸款收緊、種種的「紓困措施」、設立關愛基金、甚至是樓市種種「辣招」等等,但問題是,政府應否在其他的財政政策方面,也採取「非常時期」的「逆周期措施」,例如在稅務安排上?
泡沫一旦洩氣 香港還剩甚麼?
例如,筆者去年已經提過,對應評稅利潤的頭1,000萬港元(或以下),把稅率降到13%;而同時間,把標準利得稅率由16.5%增加到17%。這使利得稅變得「累進化」,一方面可以擴闊中小企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但又保持香港稅制的競爭力,而且,由於基數相差太大,所以庫房收益影響不大。
泡沫經濟下,大部分市民都付上代價,卻弔詭地讓政府收入大增,既然這樣,筆者認為政府是有空間在財富「再分配」上多加思量。當然,泡沫經濟可以持續多久,是未知之數,當泡沫「洩氣」的時候,本港也不能透過貶值貨幣去減少經濟價格波動的影響,在聯匯制度下,香港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增加,也使政府財政收入難以被準確預測。如果泡沫經濟「洩氣」,再加上經濟競爭力不濟的雙重打擊,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筆者期望政府能加快步伐,落實提振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