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8:36:1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課程改革——知識與能力的兩難

自教育改革以來,當局強調培養學子終身學習的能力,發展創意思考、批判思維、應用知識等技能,然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建構,以至不少科目出現重技能而輕知識的情況,在沒有充足的背景和學術知識下,進行討論和探究,結果適得其反。
自教育改革以來,當局強調培養學子終身學習的能力,發展創意思考、批判思維、應用知識等技能,然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建構,以至不少科目出現重技能而輕知識的情況,在沒有充足的背景和學術知識下,進行討論和探究,結果適得其反。情況就如同吃早餐一樣,先吃麵包仍未飽;來一份火腿煎蛋後,終於飽了,就以為吃飽的關鍵在於那一份火腿煎蛋,無視麵包的價值。
 
其實,能夠應用知識,發展獨立和批判的思考絕對是好事,也是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傳統課程偏重記憶,出現死記硬背的弊病,實有改弦更張的必要。問題是課程改革的鐘擺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忽略深層次的分析能力,其實建基於對課題的深入和準確認知,亦無視融匯和運用知識背後所需的廣博學養,以至課程內容和考評方式每多以能力導向,未有做好知識與能力的緊密結合,最終令教育界走了不少冤枉路。
 

教改忽略培養基礎知識 弄巧成拙

 
2000年前後推行的教育改革,重點之一是科目整合,將眾多科目統合於八個學習領域,進而衍生出中西兩史合併的新歷史科,匯集多個人文學科而成的綜合人文等學科。將不同科目的知識統整,當然有助學子培養應用和整合知識的能力,但是這些校本課程的設計往往破壞原有學科知識的系統和整全架構,較差的情況更是為求綜合而強行將關係並不密切的科目內容併湊,一些在個別學科內舉足輕重但無法跟其他科目統合的內容,更可能被迫放棄。其實,這些綜合性科目,如果有妥善的課程設計、學生本身擁有較高能力和自學的習慣,也可以補救知識量不足和知識點零散的問題,可惜不少學校都缺乏這些條件,最終學子的技能也許提高了,但就無法建立對社會和生活的基本認識,踏實求學的態度也難以培養。
 
除了科目統整外,在教改之下,大量綜合性科目湧現,遠的有昔日會考課程的綜合人文科,近日當然要數新高中通識科和初中生活與社會科。這些科目都強調訓練學子的思考能力,內容多為當代時事議題,希望學生從中作出探究式學習。然而,課程設計沒有就每一個議題背後涉及的知識架構作出規劃,更沒有考慮學子是否在初中或高中的學習階段已掌握有關知識。於是,沒有經濟科國民生產總值概念的學生,就要揠苗助長地討論人均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如何反映一個國家的實力。部分學子在初中從未認真學過中國現代史,就要扮演中國問題「專家」,討論中美日關係等中國當代議題。結果,學子儘管對考問議題一知半解,也要東拉西扯,運用其「共通能力」建構個人立場,變相鼓勵廣東俗語所講的「識少少,扮代表」的學習態度。
 
另一個重能力而輕知識的表現,當然要數能力導向的考評方式,人稱「死亡之科」的新高中中文科是其中表表者。眾所周知,昔日中學會考的範文教學有死記硬背之弊,學子背誦應考天書的標準答案成風,無疑有改革必要。然而,中文課程改革的鐘擺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廢除範文考核,又引入大量要求邏輯思考題目,並仿效英文科考核聆聽、綜合、說話等。結果,能力導向的考評方式產生了倒流效應,不少中文老師為訓練學生聆聽、綜合、說話等能力而疲於奔命,被迫大量操練習題,教學空間大受擠壓,廣泛閱讀和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大受影響,莘莘學子的國學根基和語文水平自然每況愈下。
 

改革必須平衡學生知識及能力

 
能力為先還是知識為本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課題。筆者並非要完全否定科目整合、綜合性科目、能力導向、技能考核等改革,也不是要重回填鴨式教育和死記硬背的舊路,而是要指出這些改革若要取得成功,必須要做到不同科目之間,以及不同學習階段之間緊密配合,以全面和連貫的課程,確保學子知識和能力之間取得平衡,然後在考評方式、教學資源和師資培訓等方面加以配合,方可取得成效。反之,課程銜接不足、課程規劃不周、教學支援匱乏、考評方式糾枉過正,實很可能出現畫龍不成反作蛇的情況。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