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自由與貧富懸殊
萊索托是非洲南部一個小國,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0萬,自然資源匱乏,經濟落後,人均 GDP 只有1,300美元。但萊索托有一項世界第一:這個國家貧富懸殊的嚴重程度,全球居首位。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每年出版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萊索托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量度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指數)高達63.2,超過所有其他國家。
堅尼系數緊接在萊索托之後的是第二位的南非共和國和第三位的博茨瓦納。第四至第11位依次為塞拉利昂、中非共和國、納米比亞、海地、洪都拉斯、贊比亞、哥倫比亞和危地馬拉。第13至第20位是巴拉圭、智利、巴拿馬、巴西、巴布亞新畿內亞、斯威士蘭、哥斯達黎加和岡比亞。
全世界貧富懸殊最嚴重的20個經濟體(國家或地區),不是在非洲,就是在拉丁美洲,除了一個例外:以堅尼系數53.7排在第12位的香港。
與其他19個「難兄難弟」比較,香港的經濟發達程度可說是鶴立雞羣:智利的人均 GDP 是15,700美元,巴拿馬、巴西和哥斯達黎加剛超過10,000美元,其他十多個國家的人均 GDP 都不到5位數字,其中三國更只得3位數字;香港的人均 GDP 卻是38,100美元,等於萊索托差不多30倍,塞拉利昂和海地差不多48倍,中非共和國95倍!
香港的人均 GDP,在全世界經濟體中排第27,但貧富懸殊程度卻和一批經濟十分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不相上下。所有發達程度和香港差不多的經濟體,他們的收入分配都比香港公平得多,堅尼系數遠低於香港。例如新加坡的堅尼系數是46.3,日本是37.6,台灣34.2,南韓31.1。
美國傳統基金會上月公布最新的經濟自由指數,香港連續第21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獲得這項殊榮,主要是憑着高舉「大市場、小政府」的旗幟,把稅收和政府開支限制在本地生產總值一個很低的比例。這恰恰是造成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
英、美、法以及北歐的富裕國家,在上世紀裏都大幅提高了稅收佔國民收入的比例,政府開支相應增加,主要用於教育、醫療和養老。這就降低了這些國家的經濟自由度,同時減輕了來自貧富不均的社會不公平。
經濟自由度評分背後的弔詭邏輯
傳統基金會評定的經濟自由度指數(EFI),香港今年得89.6分,連續第21年高居榜首,比第二位的新加坡高0.2分。美國和英國分別以76.2分和75.8分排在第12和第13位。
今年 EFI 報告的《前言》專門討論香港。裏面說,「英明的英國統治者以『積極不干預主義』令香港這堆石頭繁榮起來」;香港回歸中國後,保住了英國人留下的這份「幸福的遺產」,於是每年的 EFI 得以一直保持全球之冠。
這令人產生疑問:英國的 EFI 一直遠低於香港;「英明的英國統治者」為甚麼沒有在英倫三島上奉行積極不干預主義,令他們那堆大得多的石頭也享有高度的經濟自由,像香港一樣繁榮幸福呢?
EFI 由十個項目的評分統合而成;十個項目分成四組,稱為「經濟自由四大支柱」。第一根支柱是「法治」,包括「產權」和「廉潔」兩個項目;第二根支柱「小政府」,包括「財政自由」和「政府開支」;第三根支柱「有效規管」,包括「營商自由」、「勞工自由」和「貨幣自由」;第四根支柱「開放市場」,包括「貿易自由」、「投資自由」和「金融自由」。
各個項目性質不同,採用的評分辦法也不一樣。例如「產權」和「金融自由」,用了「定性」的評估辦法,先評等級,然後把等級轉為分數。「財政自由」和「政府開支」,則採用「定量」評分法,用公式從稅收和政府開支計算分數。其他有的項目又採用了定性和定量混合辦法,先打一個分,再按各個負面因素扣分。
在不同的評分辦法下,有的項目各國評分比較接近,例如「貿易自由」,首20個國家(或地區)得分最高和最低相差只有約11分,「貨幣自由」高低相差亦只約13分;但另一些項目,特別是「小政府」以下的項目,各國得分卻差異很大,如「政府開支」一項,新加坡取得93.8分,丹麥(第12位)只取得1.8分,兩者相差92分。
香港和新加坡在「小政府」的項目分數很高;如果把這兩個項目拿掉,丹麥立即躍升至第一位,而英國和美國亦會超越智利等國,晉升到十名內。這說明政府的大小與法治、有效規管和開放市場等經濟自由的其他要素,並無關係。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