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場馬拉松,終點線有兩條

育兒是場馬拉松,起跑線有兩條,終點線也有兩條,孩子從父母的肩膀上出發,父母依照孩子的發展規律引導孩子開始長跑,跑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追求幸福的終點為止,這就是父母的任務。

上次我說育兒是場馬拉松,起跑線有兩條,一條是父母肩膀,另外一條是孩子的發展特點。

你可能會問了,既然是馬拉松,有起跑線,那就一定有終點線,那終點線是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起跑線有兩條,終點線也有兩條:

一條是基本的生存能力;

一條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知識培養生存能力

育兒的終點線首先是幫助我們獲得生存能力,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是基礎,而要獲得這些東西,我們需要有賺錢的能力,而想要獲得賺錢的能力,學習知識是基礎。

近幾年來,讀書無用論非常流行。

幾年前,有一位叫玲玲的成都女孩考上一所重點大學本科,但是她的父親卻拒絕了她的申請,理由是玲玲的父親認為讀大學是個失敗的投資,他寧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

並且他還給玲玲算了一筆賬,大學四年學費加生活費肯定需要八萬,如果高中一畢業就開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賺八萬,這樣一來一回就是16萬。這16萬可以拿去投資個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開個店做生意也能賺錢,可是拿去讀大學,畢業後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一個工作每個月就2000至3000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賺回16萬,非常不划算。

玲玲爸爸的這種思想不在少數,據統計,近年來由於就業壓力加大,學費逐年攀升,高考人數已連續五年下降,在一些農村學校,放棄高考的學生高達三成。

我對這種思想是非常擔憂的,要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古往今來都是最正確的思想。

沒有上大學的肯定也有成功的,但是他的比例是遠遠低於上過大學的人;而且那些沒有上大學的人,在成功後沒有不堅持學習的。

例如,我們知道華人首富李嘉誠小學畢業,但是自識字起,他沒有哪一天不讀書,工作後,他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回到家後,還要就着油燈苦讀到深夜,有時經常會忘記時間,以至於想到睡覺時,已到了上班的時間。

他說:「沒有知識成就不了大業。」

浙江大學120年校慶時發布了一組數據,浙江大學畢業的校友執掌着近140家上市公司,另外300多位浙大系創業家正活躍在全國各地,不僅僅是浙江大學如此,其他名校的數據也一樣漂亮。

所以我們不要被讀書無用論誤導,耽誤孩子。

學習知識是獲得生存能力的基礎,我們要引導孩子好好學習,讓孩子用知識認知世界,服務於這個世界,獲得生存能力。

那學什麼呢?

我認為至少語數外(語文、數學、外語)三科得學好,這是一切學科的基礎,然後再搭配個性化的教育,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十年來完成。

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是80、90後,80、90後的父母成長在填鴨式的教育環境中,深受其苦,當自己成為父母後,他們希望他們的孩子不要受這種苦,加之歐美的教育理念甚行,所以,現在的父母大多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快樂學習就好。

我想說的是,快樂學習是不存在的。

因為學習本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學習需要思考,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思考,因為思考需要腦力,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所以學習的過程中是很難快樂的,但是結果可以是快樂的。

所以,不要被快樂教育誤導,想要讓孩子順利抵達終點線,你需要在這十年的有效期裏引導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

育兒令孩子能獲幸福

實際上我認為育兒的最終的終點線應該是獲得幸福的能力,因為我認為獲得幸福是一個人一生最美的狀態。

那什麼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呢?

答案是有良好關係的人,這種關係包括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社會關係等。

哈佛大學開展了一次史上對成人發展研究最長的一次研究:從1938年開始,至今75年間,他們跟蹤記錄了724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年復一年地詢問和記載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狀況,發現: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我們更快樂和健康,那些與家庭、朋友、團體有更多社會聯繫的人會更開心、身體更健康、壽命也更長。

所以,你在育兒這場馬拉松中不僅要幫助孩子獲得生存能力,還要幫助孩子獲取幸福的能力。

育兒是場馬拉松,起跑線有兩條,終點線也有兩條,孩子從父母的肩膀上出發,父母依照孩子的發展規律引導孩子開始長跑,跑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追求幸福的終點為止,這就是父母的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你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建立一套知識體系,因為育兒是個複雜的工程。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