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切為了孩子?

改革開放40年,除了經濟成就一大籮之外亦失去了不少傳統價值;做任何事都只與經濟實利掛勾,「一切為了孩子」的願景根本難以實現。

「一切為了孩子」,當然是一個口號;給雕在花崗岩上或用古木畫框裱起來,只是隆重其事而已。在港澳地區做的人比講的人為多;而內地則把話說出來的比較多。

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心知肚明,把教育下一代的擔子馱在背上就代表了要把孩子的利益排在首位。學校、教師、家長的中心點,當然就是孩子,也就是我們的學生;在香港教育範疇,更多時是使用「教育專業」這個字眼。選擇了教育作為事業的,心中總不能不把「教好孩子」作為自己工作的使命吧。但「教好孩子」和「教好每一個孩子」,中間仍然有些分別;而且「好」的定義還是很含糊的。

為了孩子是個含糊的陳述

相信身為父母的,一定曾經有責備過孩子,當孩子淚眼汪汪時總會加上一句「我都係為你好」;同樣地學校老師在懲處學生之後,多數也自覺是為了學生好才作處分。那個「好」卻是由成年人價值去作判斷,甚至只是依從大多數人認同的概念來決定。這可算是為了孩子嗎?

由於香港社會算是富裕,不少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會安排大量課外活動。如果孩子樂在其中,都算是合情合理;不過從一些傳媒所做的追撃報道可見,孩子為了應付這些安排而疲於奔命,甚至引起親子衝突。因為貧富懸殊,基層家長每每因為自己難以負荷這些課外活動的成本,因而未能安排到給子女,更為此而自責。

其實孩子本身未必需要這麼多的課外學習,只是家長為了令孩子在爭入名校時有更佳起跑線而加大投資。名校學位當然有稀有性;但能夠令孩子有個開心快樂的學習園地,卻不一定只有名校才做得到。為孩子選擇一間切合他/她的學習能力、性格、興趣的學校,開心快樂之餘又可以建立更高的自信心,不正正就是為孩子好嗎?

類同事例在中學或大學亦有很多,孩子應該選讀大學抑或報名專業技能課程,選讀藝術、科創還是醫學、金融,都可能令親子之間出現爭拗。為母親考八級鋼琴、為父親讀個律師學位,這些例子多不勝數。很多時教育孩子變成家長期望的投影,並不見得是為了孩子好!

一切為了孩子 或只流於空話

前文已提及,相對於港澳,內地更願意把這句話說在嘴邊、在當眼處彰顯出來;是否切實執行卻可能是另一回事。國家或地區政府的教育部門,在培育人材為未來發展作出貢獻的規劃上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這句說話來當口號是無可厚非的。

若社會層面未能配合,或者甚至不當是一回事的話,那又如何可以一切為了孩子?近年來,內地多次出現毒害孩子的大規模事件,例如假疫苗、毒奶粉,受害的都是國家未來的人口。出現這些事情的主因就是貪財;為了賺錢,人們做盡偷詭拐騙,連孩子都不放過。

如果認真地執行「一切為了孩子」的方針,有關當局必須把這類泯滅人性的犯罪徹底消除,一件都嫌多。而最為根本的,其實是犯罪集團的商家或工廠頭頭的價值觀。若人人只顧自己或自家孩子的利益,妄顧對他人做成的壞影響的話,社會上無法做到「幼吾幼及人之幼」,這類斂財害人的事情就不可能根絕。

改革開放40年,除了經濟成就一大籮之外亦失去了不少傳統價值;做任何事都只與經濟實利掛勾,「一切為了孩子」的願景根本難以實現。

回到本港社會,雖然未有明顯地把教育與經濟實行掛勾,不過身為家長的可以反思問自己,為子女所做的部署果真只是為他/她的未來,可曾想及子女的志趣能力呢?辦教育的亦應反思,所制訂的政策或計劃,果真只是為了學生?抑或為了自己行事便利,甚至附有難以公開的想法?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