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可能拯救了Stan Lee

金庸小說在更早之前已被拍成電視和電影令大家(尤其是大中華地區)早已學會欣賞有超人能力的大俠英雄如何拯救世界。

今年應該是對名人流年不利吧?繼寫下郭靖、楊過、令狐沖等英雄大俠的金庸之後,畫出Iron Man、Spider Man、Fantastic Four等超級英雄的Stan Lee又過身。老實說,我對Stan Lee沒有特別的感覺,正如我看到稚氣還未脫的古天樂,如何努力扮都不夠金庸筆下楊過那樣黯然銷魂,我對把漫畫中的超級英雄搬上大銀幕有種莫名其妙的反感。

我可能是「少數民族」吧。在Stan Lee逝世當日,網上向他「致敬」又或是「RIP」的人何止千萬?不過,我想如果他不幸在18年前就逝世,向他「致敬」或「RIP」的人可能要少一大半。Stan Lee在九十年代成立了他的製作公司,不過,在18年前的互聯網泡沫爆破卻令他差點破產。無疑當時很多人都知道有蝙蝠俠和其他超級英雄,但他們的聲勢肯定沒法跟現在比,起碼他們還未被搬上大銀幕,為他們的主人賺到數以億計的票房,以及為他們的原創人Stan Lee帶來名和利。

亞洲影迷對動作片情有獨鍾

說到票房,他旗下的超級英雄搬上大銀幕應該是Stan Lee晚年聲譽大翻身的轉捩點。我研究過歐美亞洲等地44個國家的電影票房,發現各地影迷都對動作片有偏好,即使是製作費用差不多,動作片的票房都比其他類型片種較高。觀乎近年動作片大行其道,這並不出奇,有趣的是不同國家對動作片的偏好亦有所不同,其中亞洲市場的影迷對動作片可算是「情有獨鍾」。

亞洲影迷對動作片「情有獨鍾」,加上近年荷里活電影愈來愈面向國際市場(20年前荷里活電影平均只有40%的票房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近年這比例已大幅上升至60%,當中大陸市場在2002年後漸漸開放令這個國際市場愈來愈重要),這兩項因素都令荷里活動作片(相對非動作片)的邊際回報大增。Stan Lee畫出超級英雄,但時勢卻造出英雄。

為什麼亞洲影迷對動作片「情有獨鍾」?我沒有很好的答案。這可能是文化不同令亞洲影迷更難明白一些文藝片的意義;亦可能是言語不通令我們聽不懂劇情片中的深奧對白;又或者是金庸小說在更早之前已被拍成電視和電影令大家(尤其是大中華地區)早已學會欣賞有超人能力的大俠英雄如何拯救世界。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