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指敦誠的《輓曹雪芹(甲申)》,「文學巨匠」自然是偉大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他的「晚年」其實只是約40歲。
自《紅樓夢》面世兼流傳,一般人對這本書的來歷,甚至作者是誰都不甚了了。不少紅學的研究者經過諸般的考證和資料搜尋,希望對書和作者勾勒出一個比較清晰的視象。由於小說清楚說明「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因而假設曹雪芹和此書有關,甚至就是書的作者。自然,和曹雪芹相交的人物和他們的文字記載,就成了很重要的研究資料。
敦誠兄弟和曹雪芹交往很深
敦誠和他的兄弟敦敏就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是滿清的遺族,和曹雪芹有很深的交往,也有不少詩歌提及大家的過從。
《輓曹雪芹(甲申)》見抄本《四松堂集》和《四松堂詩抄》,詩是這樣的:
「四十年華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誰銘。孤兒渺漠魂應逐(前數月伊子殤,因感傷成疾),新婦飄零目豈瞑?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鍤葬劉伶。故人唯有青衫淚,絮酒生芻上舊坰。」
「四十年華付杳冥」,指曹雪芹40歲就亡逝。古人寫詩,遷就詩句的字數,有些數字或許就寫整數,未必全是實寫。但說得出是「四十年華」,曹雪芹逝世之年,都不應和40有太大的差距。
「哀旌一片阿誰銘」,說明即使不是沒有人祭祀,但連墓碑(銘)也闕如,可見死者殁時之貧寒。和傳說曹雪芹是滿清遺族相較,應是破落得極蕭條,在人世間已沒有甚麼位置可言。
「孤兒渺漠魂應逐」,記述曹雪芹的獨子在他死前數月逝世,也應是死得極寒涼(渺漠),曹雪芹對此極傷感(魂應逐)。據推測,兒子的早夭,對曹雪芹的早逝應有很直接的影響。
「新婦飄零目豈瞑」,可證曹雪芹逝世前,他的妻子應是新娶,或許不是他兒子的生母。作為一個依賴曹家生活的女子,不要說一直是過著極貧困的生活,而且先是喪子,未幾連丈夫也逝去,逝時也不過是40之齡,她的飄泊無依,應是可以想像。用「目豈瞑」來形容,也是絕對寫實。
「牛鬼遺文悲李賀」,側重說明曹雪芹才高早逝,情同晚唐鬼才詩人李賀之早卒(李賀死於27之齡)。
「鹿車荷鍤葬劉伶」,用了一個典故來說明曹雪芹和晉代詩人劉伶的相近處。據《晉書.劉伶傳》指伶「常乘鹿車,携一壼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鍤是鋤頭,據說劉伶逢出門,喜歡乘坐鹿車,帶著一壼酒,車尾插著一把鋤頭,向人說如果他死了,就地用鋤頭掘土埋了便算。這個意象,有幾重暗示:一是劉伶放曠,曹雪芹何嘗不是?二是二人同嗜酒,而第三點亦說明曹雪芹和他世家大族後裔的身份已有極遙遠的距離了(否則不會說死便草草埋掉)。
這詩對曹雪芹的卒年也有啟示。詩題叫《輓曹雪芹(甲申)》,應是為輓好友逝世而寫,而寫成時間應是甲申年(公元1765年)。歷來對曹雪芹卒年都有爭辯,有人認為曹雪芹應卒於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壬午除夕,所據理由是甲戌本第一回的一條眉批,明確指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
曹雪芹死於壬午年
壬午是甲申的前兩年。批書人明指「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而年份標明是壬午,則曹雪芹死於壬午年便無可爭辯了。至於為何敦誠在甲申年才寫詩輓好友?有人解說壬午是卒年,甲申是下葬之年。支持此說者謂:曹雪芹好歹都是貴族遺裔,死了草草下葬未免不合禮儀。可能死時家境不堪,唯有留屍待殮,等到兩年後籌措得到足夠金錢才行葬禮。這個解說,如果根據敦誠的詩,便有些鄉壁虛造了。這詩說曹雪芹欲效法「鹿車荷鍤葬劉伶」,加上詩中其他啟示,曹雪芹貧寒已到極點,又怎會有停屍籌措葬殮費用(而且一等就是兩年)的可能?
對於此點,紅學研究者梅節提出一個很有見地的看法。他指上引的眉批,包含了兩段不同時間寫成的批語,前一段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後一段是「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這句寫成的時間應是甲申年。小說的抄錄者沒有細意分辨,把兩句不同時間的批語抄在一起,因而引起很大的混淆。(說見所著《曹雪芹卒年新考》)換言之,敦誠詩甲申的紀年便很實在了。
說這首詩很重要,是曹雪芹像迷霧一般的身世,居然能在一首詩中有這樣具體的解說,特別是死時的家境和家人狀況,也很確實提出了他的卒年。如果用這年份上推40年,曹雪芹的生年也大概可以確定,這對研究曹雪芹和《紅樓夢》的成書背景都是很重要的參考。
當然詩歌的內容和情調是悲酸悽楚的。一個偉大的作家,活到40之齡便因貧病去世,連妻兒也無法照顧,最後只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曠世鉅著啟迪後世。相比於世間富厚逸樂的行屍走肉盈街累巷,這是不是莫大的諷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