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截了當地說吧!香港必須首先而且最重要接受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現實,並且無論在順境或逆境都要致力國家的進步。只要清楚對中國表示忠誠,為香港的利益作出貢獻和游說北京的能力便能夠顯著增強。
一國兩制是務實解決方案
1997年以前,香港通過殖民地化成為西方的附庸。殖民主義帶來了某些好處,也帶來了一些弊病。其好處並不是平均分配的,中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香港則以持久和備受尊重的制度取得顯著的優勢。
英國人也編寫了一個好故事──他們開明的政府和勤勞的本地人將這個小殖民地變成了一個經濟奇蹟。然而,有一筆歷史的欠債需要償還,1984年英國同意在1997年將香港歸還給中國。
中國當時貧窮落後。中國的一國兩制政策,是減少分歧的務實解決方案。中國於1990年頒布的《基本法》,闡明了香港在1997年後的制度運作,包括保持香港所有最珍貴的特質──個人自由、法治、自由市場和傳媒自由。
「普選」是《基本法》的其中一個目標,它提高了香港在1997年後發展民主制度的期望。對許多人來說,香港回歸後是否成功,全面普選將是領頭羊。由於這種情況尚未發生,因此,對於那些持這種觀點的人來說,香港並沒有進步。 一國兩制的運作,經常被不公平地打了折扣。
還有一點得承認,在北京提出普選行政長官的條件後,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方案在2015年遭到否決,我們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機會,因為這對香港來說,將會是一次真正的進步。
普選被當作對抗中央工具
一國兩制的關鍵,在於中國內地的制度不會直接在香港實行,北京幾乎不能命令香港做任何事情。根據《基本法》,必須通過包括獨立的法院在內的本地機構開展工作。這並不是說北京沒有影響力──它有間接的影響力,但必須透過本地官員和公眾輿論去貫徹。
這兩個系統是如此的不同,因此必然會出問題。香港政治一直受到反對勢力的支配;香港的普選被當作是通過選舉「反對派」來對抗中央的必要工具。
對峙的政治在制定政策時造成太多的僵局,難以塑造香港在中國的未來角色。香港要做的,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內地接觸,並重新定位為國家進步的力量之一。最重要的是,香港必須避免陷入風光不再之類狹隘觀點的框架內。
北京擔憂國家安全非無因
香港人可以藉向前看來應對這些挑戰。但我們不能把中國長期以來對領土統一和國家安全的擔憂,認為是加強對香港控制的藉口。長期以來,香港的政治反映了東方和西方「專制主義和自由民主」之間較大的分歧。今天,這條鴻溝正在擴大。華府現在將中國視為其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對手──一個應該被遏制的對手。北京的擔憂有其合理性。
儘管香港有自身的問題,但仍然是一個非常好的居住地。它有條件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社會。無論在可見的未來能否實現全面普選,都可以創造中立的政治空間。解決民生問題和其他問題應是重點。在全面接受「一個國家」的前提下,與北京就選舉改革重啟談判是有可能的。
當香港試圖測試底線時,北京則斷然維護其擁有的權力。然而香港完全有能力彰顯它如何為國家的現代化作出貢獻,以及其法律制度與內地的制度可以如何互補,而不是互相牴觸。
香港可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建設
過去20年的經驗無疑非常有價值。確定社會主義制度如何被允許和維持不同子系統的合憲性已經穩定浮現。這種憲政關係的演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的成功,無論對香港還是北京都十分重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成功的模式,並不是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和西方都認為可行的。但這正是香港在重寫本身積極的故事時,可以發揮正面作用之處。香港應強化對了解內地發展經驗和政治制度的承諾。香港也特別適合充當東方和西方之間卓越的解碼器。
香港可以在中國保留獨特的角色。香港也可以發展自己的軟實力。並可以通過作為中國南方歷史、藝術、文化遺產的典範來實現,因為香港已經成為打造軟實力和引領潮流的主要地方了。
香港與內地和亞洲地區的許多商業機構、專業團體及非牟利組織的互動,構成了城市活力的基礎。中國內地是推廣新點子、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巨大試驗場,當人們實踐夢想時,擴大產業規模的機會是巨大的。
為了追求卓越,香港需要不斷加強各類服務,包括公營、私營、商業、文化或非牟利服務的水準,因為這正是中國社會經濟下一階段發展所需要的。香港也應充分利用《基本法》賦予關於對外事務的特殊待遇,以增進對於包括發展中經濟體的能力。普世主義不僅是在未來了解西方而已。
儘管存在差異,但「兩制」是具有共同歷史的「一國」的一部分。香港和北京都應該建設性地參與追求國家的進步,應該繼續坦誠地討論彼此的不同。
本文原刊於《南華早報》,原題為〈香港的進步須建立在對中國的忠誠上〉(Progress in Hong Kong has to be built on loyalty to China),本社獲授權翻譯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