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00: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漢字:語文教學高階思維的根

【教評心事】在語文教育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該從文字開始。不信?嘗試於課堂中提問:為什麼媽媽到超級市場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為什麼說懷孕的婦女是「身懷六甲」而不是「身懷六乙」?
語文課程的改革,強調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於中小學的全港性系統評估、中一入學前學科測驗及中學教育文憑試的考核中表露無遺。上述的評估,特別在閱讀卷的考核,除考查同學對篇章內容的理解外,分析及評價能力佔頗大的比重。是故,語文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除了傳授學生基本語文知識外,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雖然有人批評這是為評估而教學,可是在講求成效的今天,教學受評估拉着鼻子走,是不得已的事實,語文老師也無奈地為成效而躹躬盡瘁。對於語文課程目標的文化範疇,也被迫置於次要的地位,加上受外國的教育理念影響,傳統的語文教育觀重點,也成為教育的前浪,教師爭相研究的,是高階思維的教學。
 

《孔融讓梨》故事具爭議性

 
曾經在網上讀過一篇有關思維教學的文章,內容講述中國家傳戶曉的《孔融讓梨》故事被搬到美國的課堂。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對《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進行了多元的思考。當中有學生認為孔融的父親很有問題:「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為什麼還要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得不公平怎麼辦?」也有學生表示不喜歡孔融:「他只能表現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他為什麼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還有學生對分梨的行為產生疑惑:「為什麼要分給每個人吃?誰想吃就自己去拿,不行嗎?」假若在課堂內,我們的學生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思考,是悲還是喜呢?
 
文章的作者,對於這種脫離文本的解構主義的多元思維教學模式,不表認同。他認為老師在施行多元思考教學時,不應脫離文本。假若以《孔融讓梨》作為閱讀理解的考核篇章,以當下的命題模式,在思維的領域內,或許會是:「假如你是孔融,你會把大的讓給哥哥嗎?為什麼?」又或是:「哥哥收到弟弟給他大的梨子後,他會有什麼想法?請說出你的理由。」
 

應從字詞開始

 
作為語文老師,培養同學的思維能力,固然重要,但在華人地區,必須以中華文化作為前提。至於如何孕育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老師們各有專精。然而,漢語文的教學,從字、詞、開始,然後句、段、篇,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思維力,該先從字開始,並以邏輯的思維進行思考。
 
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能是本港最多學子能背誦的五言絕句。當提起這首詩,浮現在同學的腦海的必然是以下的一幅圖畫:一個穿着古裝的人,站在床邊或躺在床上,望出窗外,仰頭望着明月。假若將圖畫改為:一個穿着古裝的人,站在井邊的圍欄前,抬起頭望着月亮。老師若拿着這兩幅圖畫問學生:「這兩幅圖畫,哪一幅最合理的顯示出這首詩的內容?」相信很多同學都會選擇前者。然而,當同學以人卧床上,沒有可能做出「舉頭」和「低頭」這兩個動作去推想,前一幅圖畫,必定錯誤。若同學能結合李白《長干行》中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清梅」句中的「床」字作出引證推論,同學們必然會明白後者才是能顯示出詩的內容。當同學明白「床」的解釋,可以解釋為「井邊的欄桿」時,當會更明白後者最能顯示出詩意的圖畫,他們對詩的意境也會有更深的理解。筆者堅信,在語文教育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該從文字開始。不信?嘗試於課堂中提問:為什麼媽媽到超級市場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為什麼說懷孕的婦女是「身懷六甲」而不是「身懷六乙」?你會發現同學會用渴求答案的眼神望着你,他們也會想出一些很特別的答案。
 
在以思維能力作為課程導向的時代,建構學生的思維能力至為重要。漢字是表意的符號,每個文字的背後,都蘊含着不同的故事,建構學生的思維能力,宜從文字開始。學生能咬透文字,才能對文本作出歸納、分析、批判,有了良好的文字根基,才有利於高階思維的發展。
 
當教育市場化後,教學難,教語文更難,教中國語文難上加難。難,在於我們對漢字的拿捏不準。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