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甚至民企已功成身退討論,並無停下來,反而更加激烈。這場爭議突急速升溫,重點並非在於央企與民企、那個範疇對經濟有更大貢獻、更具備潛力,而是一套規劃模式,並且長期依靠央企作為國家經濟推動機器發展模式,已到需重新審視階段,尤其近幾年,在國際市場最大名鼎鼎的企業,大部分是民企。副總理劉鶴說得坦白,任何機構及人員以為貸款給國企都安全、向民企貸款有政治風險想法要糾正,按他提出兩個不動搖前提下,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仍排在最前。
盈利追求有時會跟國策相違
國企並非間間不濟,部分經營作風開明又具備透明度。國企不是毫無盈利能力,甚至表現相當好,問題在於中央持股、國家經濟機器及一套幹部管理編制,搞得好的管理人員,若干年後不是升官,就是調往其他同行對手。更重要在於,政策變動頻密及改動背後之取向,都令企業(不限於國企)嚴重暴露於政策不確定風險下。規劃經濟着重政策,政策有周期性,每階段又有新藍圖與新的先後次序,觀乎近年企業盛與衰,大部分由政策促成而冒起、及在政策拖累下變得毫不起眼。中證監主席劉士余如要搞好資本市場,核心重點離不開要有一批既有熱誠又有自生能力企業,但這已超出他能力範圍內,更甚在於企業要追求盈利,但盈利追求有時會跟國策相違,這是矛盾之一。
3年前熔斷機制下的股災,當年要救市,事隔3年,又要救市。劉士余為首強調要搞好資本市場發展,說得白點,環顧全球任何一個由上而下規劃經濟體系,哪有一個出了一個既活躍而又成熟的資本市場來,恐怕內地要更多探索,更有耐性。比起幾年前,監管上對各投機活動有更大限制,企業派息多了,期待已久要納入國際指數目標已實現,萬事俱備下,這肯定是監管當局對股市表現更耿耿於懷及令他們摸不着頭腦。股市組成部分有企業及投資者,並反映經濟情況,如撇除市場監管及基建等元素,意味着A股反映不單是經濟、連企業及投資者都有問題?相比上幾次大跌市,當局算是克制,對市況不褒不貶,多點鼓勵,少一份敵意,並無太過激進跟進措施,暫尚算進步。股市如果是一個市場平台,最終具備價格發現功能的話,現在外資參與度提升,當股價調整至一個水平,總有人問津,現在是考驗當局耐性。制度難改,但中國仍具備建立成熟市場誠意,少做違反市場行為,其實已是一種推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