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望」、「朢」異字,「望」在亡部,而「朢」在月部。《說文解字‧亡部》:「望(小篆作

至於「朢」字,《說文解字‧部》曰:「朢(小篆作




邵瑛《說文解字羣經正字》曰:「據《說文》,『瞻望』之『望』作『望』,『朔朢』之『朢』作『朢』,今經典統作『望』。」
「望」源於「朢」
《說文》「望」、「朢」二字及其說解,問題不少。例如「望」之古文




西周早期金文亦有與甲骨文




到了中期金文,「朢」字之「臣」形或聲化為「亡」,如休盤作

金文中从亡聲之「望」字甚少,晚周無叀鼎之

在戰國以至漢代的簡帛文字,以及漢印、漢碑中,从「臣」之「朢」字仍佔多數,如睡虎地秦簡之









可見先秦兩漢流傳下來的出土文物和印章,都是用「朢」字者多,用「望」字者少。不過,今日所見的古籍,則全都作「望」。
何幼惠先生八十八歲米壽
今年5月2日,書法名家何幼惠先生八十八歲米壽,假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舉行翰墨展,我送了「換鵝舞鶴,得米朢茶」八個字(見附圖)給壽星公幼惠先生。「換鵝」一典,乃出自《晉書‧王羲之傳》,說的是王羲之以字換鵝的故事。我用「換鵝」這一典故,以推許何幼惠先生的書法。至於「舞鶴」,是說南北朝時候鮑照的〈舞鶴賦〉。鶴這種仙禽,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我們常用「鶴壽」一詞來給人家祝壽。此外,杜甫說:「俊逸鮑參軍」,對鮑照詩的清新俊逸,盛加推許。我用「舞鶴」二字,除給何幼惠先生祝壽外,也有杜工部「俊逸鮑參軍」之意,用以推許何幼惠先生的詩詞創作。
當天是何幼惠先生八十八歲米壽,「米」字拆開,就是「八十八」。「今朝賀米,指日恭茶」。書法家例必長壽,所以說「得米朢茶」。「茶」字拆開,上面的草頭是二十;中間的「人」字,一撇一捺,可拆作「八」字;加上下邊「木」字的一撇一捺是「八」,一橫一豎是「十」,連起來是八十。八十加上「茶」字頂部草頭的二十,是一百;再加上中間「人」字拆開而成的「八」字,全部加起來是一百零八。所以「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我於「得米朢茶」中,用的是「朢」字,頗有復先秦兩漢之古的味道。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