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以應對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林鄭肯填海,這是值得支持的,但要在2025年才展開首階段第一期填海工程,要到2032年第一期填海才有住宅單位落成,似乎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林鄭的計劃是擴大原來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建議,合共造地1700公頃,規模不小,比起另一團體提議的大填海計劃,減少了佔用水域的範圍,也沒有連成一片,還保留島嶼的性質,但是中部水域填海對環保生態和航道影響頗大。而今次新的填海計劃也沒有利用附近的島嶼來一併發展,似乎是急就章的概念,沒有怎樣的調研與規劃。事實上,從坪洲、喜靈洲到長洲,以至梅窩和愉景灣,都可以成為一個廣大且山水兼勝的社區。可是,「明日大嶼」只着眼於解決房屋問題,屬頭痛醫頭的行政手段,只是草草地把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擴大,也提出一些配套交通設施,卻是粗略隨意。例如所謂西部海岸鐵路,本是政府不建的屯荃鐵路,捨荃灣而入中部水域人工島,雖說想直入港島,卻還是十九世紀的鐵路概念,單線直達,沒有網絡的認識。
「明日大嶼」仍需詳細演繹和規劃才可使社會有足夠的資料來評論,但在土地供應問題惡化之時,只提10、20年的填海計劃,也要到2025年才開工,實際完工的時間當比政府預期更長。其實可加快研究推動填海計劃,而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不把粉嶺高爾夫球場開發,以解燃眉之急呢?
土地供應不能政治化
香港最大的問題始終是土地供應不足,因此政府的「重中之重」是土地供應政策。回歸以來林鄭月娥長年擔任發展局局長、政務司司長乃至今天的特首,對此是責無旁貸,但這麼多年來卻未見有何實際的進展,顯然她是工作不力,或是她沒有真正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當特首,她主導整個特區政府工作,但除了土地供應大辯論的公關操作外,我們看不到實際的措施。
今次施政報告終於決定填海,但這不可能在3、5年內有進展,而且7年後才開工填海,以政府的拖拉習性,7年後也未必真的開工。即使林鄭連任,屆時亦可能推卸給下一任。我們支持填海,至少是因為政府表示了決心,縱使10、20年以後才會有改善,也總比不做為佳。
可是,不能止於遠期措施,中短期政府不能放棄工作。棕地發展還僅是研究,新界東北發展至今還未收地,於是餘下的只是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主要是與地產商合作,此中或沒有官商勾結的因素,但對有土地儲備的大地產商,當然有頗大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只要動用他們囤積的土地,對社會整體還是有利。不過,短期而言,在這以外還有許多可行的措施,土地供應大辯論中也提出過,不知林鄭為何獨鍾情與地產商合作?或許這屬討好,不像開發粉嶺高球場會觸動既得利益者。可是,政府為什麼不引用法律賦予的權力來收地?還是怕得罪既得利益者吧!土地政策變得政治化,難有寸進!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