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3:49: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小學老師偉大一些?

教育界人士希望教師行列能吸引優秀人才,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也希望小學教師隊伍能有優秀人才,中、小學教師同工同酬,是我們一向的期盼,在此之前,唯有說句:小學老師偉大些。
1980年起我曾在大澳一所小學出任校長,當時覺得最艱鉅的任務是在暑假末期聘請新老師。暑假期間,校內不少老師會遞辭職信,都表示在市區找到新教席。我會為他們送上祝福。難怪的,山長水遠,也要在大澳另租屋住,兩頭住家,花費也多些。離家別井,剛在學院畢業的,想在鄉郊生活服務一陣子的大有人在。拍拖了,成家立室了,大多希望搬回市區。在大澳當時有四所小學,眾校長每年暑假的遭遇都差不多,我們大多在暑假末期才登報請人,為什麼?太早請了,也是白做,禾雀亂飛而已。
 
記得有一年請了一位中大畢業生任教職,把文件送上教育署後,有些白頭髮的教育官召我上辦事處,語重心長的勸我多加考慮,理由是大學畢業生入職教小學,當時的入職薪酬比一般文憑老師低兩個薪點,他大概這樣說:「橋歸橋,路歸路」。政府希望大學畢業生教中學,一般師範學院畢業生教小學。政策也這樣配合的。所以大學畢業生入職小學反而較低薪。他認為這位中大畢業生肯入職小學一定是精神有問題。找不到中學教席才會遠避鄉郊。
 

中、小學教師同工不同酬

 
我多謝這位老人家的好意,但還是請了那位中大畢業生,因為我事前與他面談時,知道他的心意是將來一定會在中學任教。但他想了解小朋友多一些,作為終身職業,他寧願少拿薪金在小學教兩、三年做些準備。當然這位朋友最終離開大澳,在市區中學任教,服務期間盡心盡力,相信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下美好基礎。
 
我今天舊事重提,究竟有何意義呢?暫時賣個關子。
 
又記得大概在1996年間吧,時任教統會主席的梁錦松先生,曾約晤本人談小學教育界的訴求,我表示希望中小學教師能同工同酬。
 
他表示認同小學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也提起世界上有些地區的小學教師甚至比中學教師高薪。反問我會否要求向這些地區看齊,我連忙說不,同工同酬心滿意足矣。轉眼差不多二十年也過去了。白雲蒼狗,滄海桑田,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呢,令人嘆息。
 
最近在中大教育學院參加一個教育研討會,有機會與教授級的學者交談。我查詢在大學的師資培訓機構裡,入讀中學課程及小學課程的準教師有何異同。得到的答覆是,有志在中學任教的似乎比希望將來入職小學的素質略高。
 
又有另一個場合,中大副校長與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同場分享老師培訓事宜,大概有以下印象:香港教育學院若能升格上大學,會吸引更佳素質學生入讀。(當然若升格為綜合大學,畢業生也不一定會擔任教師。)
 

以能力分配中、小學教師?

 
大概我應該講一講我的關注點了吧:
 
一、我們應不應該吸引最優秀的大學生入職為教師呢?有人說尖子學生的老師不一定是尖子,愛心及熱情可以搭夠。但同場也有人說。若又有愛心,又有熱情,又是尖子的人肯做教師,不會更好嗎?
 
二、究竟是不是要較優秀的人才入職中學,次一等人才入職小學?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大概都是分隊的。大學負責中學教師的培訓,一般師範院校與稍後合併的香港教育學院負責小學教師的培訓。踏進二十一世紀,這種分隊情況逐漸消失了,目前每個中、小學教師的註冊要求一律是大學學位加師資培訓,那為什麼一般年輕人較熱衷教中學?我曾經問過一些同工,他們大致是覺得教中學的前景好些,因為薪酬及晉升機會都較好。
 
近日有機會與教育局長會面,我向他查詢中學教師百分之八十五為學位教席,小學教師百分之五十為學位教席的這個比例會否提升,路綫圖是怎樣?
 
當時沒有有關的回覆,我期望在明年初的《施政報告》特首與有關官員有一個明確答覆吧。
 
中國國策是科教興國,教育的投入與國家命運及前景息息相關,教育界人士希望教師行列能吸引優秀人才,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也希望小學教師隊伍能有優秀人才,中、小學教師同工同酬,是我們一向的期盼,在此之前,唯有說句:小學老師偉大些。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