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國歷史科一直以來都不受學校和家長重視。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中史科是沉悶的或極端沉悶的。這是香港由來已久的問題,不但學生認為過往幾千年的歷史已經過去,學習這些古老的歷史對學習者沒有多少幫助,歷史是舊的,是死的,現在重視的是科學的,先進的和創新的事,學校的領導者和一般家長也許和學生的看法一致,所以愈來愈少中學開設中史科。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只是「支離破碎」地融入不同的科目中,成為單元或其中一部分。到新高中,考生已剩下7,000,相對其他科目,選報的人數少得可憐。中史科會否日漸被淘汰,甚至壽終正寢,還是在香港還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史教育成功與否 始終是人的問題
筆者想分享自己學習中史的一些經驗。最記得中一的時候,教中史的老師是位男的體育老師,每次上課,他都只是站在風扇底下,然後叫同學站立起來,一個朗讀一段,然後到下一個。他沒有太多的講解,也不會抄筆記,許多時候黑板都是空空的。記得最離譜的是他把隋煬帝讀作隋「煇」帝,甚是奇怪。現在回想起來,知道他是專業的體育老師,體育的教學真的很出色,但教中史是校長給他「配搭」的閒科,要求不高,簡簡單單,馬馬虎虎便是。
到了中六和中七,教我中史科的老師是在港大修中史的,算是專科專教了,可是他教得也沒怎樣好,只是在堂上不斷抄長長的引述,筆者只是手指累得很,許多同學都很不喜歡中史。雖然公開試的成績還算不錯,但大都是靠自己自修得來。我好像一生也未遇過稱職或出色的中史科老師,但不代表中史科悶和無用。我相信只是人的問題,或是惡性循環,不應該「一竹篙打一船人」,抹殺教得好,教得精彩的中史科老師!
學習中史 有助安身立命
筆者「少不更事」,最初也覺得自己讀了多年中史,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但出來做事以後才知道或慶幸自己修讀過中國歷史,對我了解中國文化和現今的中國發展很有幫助,甚至對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中國人讀中國歷史要有一份温情和敬意,我很認同這個立場,因為我們不是以外國的漢學家的角度去研究史實,而是我們的祖先也是歷史的一部分,與自己息息相關。每一個民族都要經過不斷的奮鬥才能屹立於世,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會有好的時候,也會有壞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有文化的承傳,有家有國,人才有根,才可安身立命。
慶幸中國有那麼悠長的歷史,有那麼遼闊的彊土,朝代不斷更替,制度不斷變革,有起有落,相對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中國毫不遜色,中國崛起更已是不爭的事實。要完善不足之處,中國的每一個人也有責任,要從認識中國歷史做起,要多一分温情和敬意,願大家喜歡看中國歷史,知道中國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