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悲慟時刻

楊絳見證了一年以後,燕子父母從遠處飛回,在舊燕巢留下的空洞角落,不時停坐若有所思,並發出鳴叫,似有悲慟的表現。

研究說連獸醫都肯定許多動物有悲慟的時刻,說當家裏死了一隻貓,連主人其他的寵貓都會開始出現行為偏差。你大可以談到動物的互相感應或互通遭遇危險的本能,但有許多行為並不必要且沒有即時的功能意義。

報告提到一隻公狐遭山獅殺死以後,母狐努力地用泥土覆蓋公狐遺體,並在墳前「默哀」。這種現象使我想起楊絳在她的一篇散文裏提到她家簷前的一雙燕子,生下了幾隻雛燕以後,常常忙於覓食,直至一場風雨把燕巢吹落,雛燕跌死的悲慘故事。楊絳見證了一年以後,燕子父母從遠處飛回,在舊燕巢留下的空洞角落,不時停坐若有所思,並發出鳴叫,似有悲慟的表現。

我想起上個月一個周末回到新界的家的情景。那房子有兩隻小蜥蜴寄居,牠們在廳子裏活動,經常靠近在一起,每逢見到一條,另外一條便總在附近。上個月再進大門,見捲簾從窗頂墮地,上前收拾的時候,才發現其中一條小蜥蜴鑽進了捲簾的頂部,被膠住了身體,動也不動地,死了。在洗碗盤裏看見餘下的一條小蜥蜴,躺在水盤裏,軀體已經僵硬。我仔細看那條蒼白而亁涸的身體,像枯萎了的樹枝,樣子憔悴,如說憂傷絕不過分。我是百分百肯定牠為心碎與孤寂所吞噬,不吃不喝,因而軀體顯得透明;是牠自己棄絕了生存的條件,不想活了。說我擬人化了事件?我們總是透過自己的思維結構生產意義的。

情感來自身體與經驗

羅拔‧所羅門的情感哲學,批評了以情感純為神經反應的說法。神經生理引伸情感的表現,但又不止於此,否則我們將無法解釋為何同一種的生理刺激會引起多種不同的情感(例如是因悲極而泣,或喜極流淚)。所羅門對人類的情感作如下的闡釋:一、神經結構所引起的情感雖或帶有普遍性,情感的反應到底還是結合了身體以及人生的經驗;二、除了生理的因素,情感總又是帶有意向性,跟主體置身的社會角色、文化場域以及關係網絡攸關;三、情感其實是一種判斷,不一定全是理性或有目的而為的,而更常是一種存在性的選擇;四、情感跟教育及認知有關,是身體與心靈意識之間的互動結果;五、情感跟文化的關係密切,不同的文化見出不同的情感種類與強度。

如此看來,人的「悲痛逾恆」不是不能變的,跟時代都有關係。早期儒家說守孝三年,指涉的有真實基礎,是其時人失去父母後從悲傷恢復過來所須要的時間。今天殯儀館守夜的時段不過午夜,此等變化說明了情感的選擇性與認知性質。所以說人的悲慟有時不及動物。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