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校史館開放日 VR遊歷昔日校舍

想親身感受歷史?位於高士威道120號的皇仁書院校史館將於10月6-7日(星期六、日)早上10時至下午4時半開放,屆時安排大家以虛擬實境(VR)技術體驗歌賦街、荷李活道兩座已拆卸前皇仁校舍。

成立於2013年的皇者仁風校史館由皇仁書院舊生和學生義務運作,藉收藏與展出不同年代的學校文物,提高同學和市民大眾對皇仁書院及香港歷史的認識。

2018年皇者仁風校史館的開放日將於10月6至7日舉行,展出的珍貴展品包括1865至1871年,香港開埠初期時中央書院的教科書及教學工具;以VR(虛擬實境)遊歷皇者歷代校舍立體電腦模型計劃,讓參觀者彷似置身在建於1862年的歌賦街校舍中央書院、以及1889年啟用位於荷李活道(即現今中環PMQ元創坊)的校舍內;私人收藏家珍藏1890至1900年代,皇仁學生送給校長的簽名簿,上有商紳何東、何福、何甘棠的親筆簽名。

市民可以親臨參觀,穿越回到昔日香港,感受皇仁舊生國父孫中山、商紳何東、富商利希慎、霍英東、賭王何鴻燊等人的學生時代足跡。

皇者歷代校舍立體電腦模型計劃,電子重建的荷李活道校舍,左為電腦模型,右為真實歷史相片。
皇者歷代校舍立體電腦模型計劃,電子重建的荷李活道校舍,左為電腦模型,右為真實歷史相片。

香港首個還原歷史計劃  以虛擬實境還原戰前校舍

現時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皇仁書院,前身有兩間校舍,分別是創立於1862年,中環歌賦街的中央書院;1889年啟用,位於中環鴨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即現今中環PMQ元創坊)的維多利亞書院。到1894年,香港政府才刊憲宣布維多利亞書院,名字改為皇仁書院,並沿用至今。

荷李活道校舍正門,左為電腦模型,右為真實歷史相片。
荷李活道校舍正門,左為電腦模型,右為真實歷史相片。

有關第一代大書院校舍的資料極為稀少,香港政府檔案處只有一張存疑的照片,而第二代荷李活道校舍因在二戰時被炸毀,幾乎所有學校紀錄都失佚。作為香港首個還原歷史計劃,跨越40屆的皇仁校友以兩年時間,參考了過萬頁來自香港、美加、澳紐等地的歷史文件,更遠赴英倫造訪英國國家檔案館、大英圖書館及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搜羅有關歷代校舍的歷史檔案。另外亦訪問了兩位曾於戰前校舍就讀,高齡90多歲的校友(兩人均為何鴻燊同期校友),務求得出最精確的資料,成就皇仁書院歷代校舍立體電腦模型計劃。

圖左:具建築學知識的專業人員,仔細地根據歷史相片繪製校舍模型;
圖右:訪問兩位曾於戰前校舍就讀,高齡90多歲的校友。
圖左:具建築學知識的專業人員,仔細地根據歷史相片繪製校舍模型; 圖右:訪問兩位曾於戰前校舍就讀,高齡90多歲的校友。

兩間校舍的立體電腦模型由具建築學知識的專業人員,花一年時間繪製,細緻如外牆浮雕、校長專用椅、禮堂鐵欄、禮堂掛畫、獎學金榮譽榜上的人名等等都有考證。立體模型完成後,大家除了可在電腦及行動裝置自由瀏覽外,更可利用最新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透過VR眼鏡置身於歷史之中。曾就讀兩間校舍的歷史名人包括:孫中山、何東、霍英東、利希慎、何鴻燊等等。

在電子重建兩間舊校舍的過程中,校友們主要面對三個困難。首先就是要在世界各地尋找散落的資料,雖然皇仁書院作為官校,資料保存得比較完善妥當,但由於1941年至1945年的二戰,一場大火就將中環鴨巴甸街舊校舍(即現今中環PMQ元創坊)燒毀,差不多所有學校資料都隨之消失。於是皇仁校友親身去到英國國家檔案館、大英圖書館及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尋找資料,另外亦在中國、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地,搜羅舊校舍的舊相片及文字紀錄。

另外技術應用都是電子重建過程中校友面對的挑戰。由於舊資料大部分都是文字為主,相片比較少,他們需要運用想像力,以及同期的舊物照片做參考對比,讓專業繪圖員清楚了解校舍的建築面貌甚至使用物料,方能繪畫出最精準的模型。

而最後的挑戰,就是如何讓普羅市民知道這個計劃,因為皇仁書院的歷史,其實與香港息息相關,「由1860年代開埠,去到戰後香港工業時代、經濟起飛,學校發展都同香港發展掛勾」,榮譽館長兼校友余尚賢(Joseph)表示,校史館的負責人都很想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成果。大家除了可以在皇仁書院校史館開放日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體驗,校友們亦為此計劃整作了一個專屬網頁,而最後他們希望成品可以放在PMQ作長期展出。

皇仁書院歷代校舍立體電腦模型計劃的成品與技術,更可應用在教學甚至社會用途。對於學生,學習歷史時,面對如此像真的建築模型,可以讓他們親歷其境,加深學習興趣與印象。而在暑假時校友們也聘請了幾位現屆學生協助計劃,培養他們對工程、物理、歷史、電腦科技的興趣。

電子重建及3D scan技術也可以用於社會上,配合及輔助未來的保育計劃。「例如早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因火災燒毀,颱風山竹襲港時也吹毀了都爹利街百年古蹟煤氣燈及花崗石梯,其實很多歷史建築或文物,都可以預先以3D scan製作一個立體模型,留下一個歷史紀錄。」Joseph指外國不少地方,已有文物愛好者開始立體掃描不同文物,只是香港尚未流行。而皇后碼頭、尖沙咀鐘樓火車站、舊郵政總局等都可以試用「電子重建」,讓市民見到這些已消失的香港歷史景點。而校友們接下來亦會着手紀錄及建造皇仁書院位於高士威道,1950年使用至今的校舍。

中央書院教材國父也用過  當時為遠東最先進

由於當時香港教育仍在起步階段,中央書院成立之初首任掌院史釗域曾於1865至71年從英國引進教材及教學用品。本館根據當時的購書清單從英國搜集一樣的教科書展出。資料顯示,中央書院學生除了要學習四書五經外,還要接受西洋教育,修讀物理、化學、地理、音樂、丈量等現代學科。國父孫文先生曾在1884至86年於大書院就讀,估計也曾經使用這批教科書。

圖左:1865至1871年中央書院的教科書;圖右:求學時期的國父孫文。
圖左:1865至1871年中央書院的教科書;圖右:求學時期的國父孫文。

無價寶百年紀念冊 內有香港名門望族簽名

由於昔日交通不便,香港開埠初期返英休假的外籍公務員有時未必會再回香港工作,因此往往會收到特別訂製的紀念品。校史館得到私人收藏家羅家富先生的協助,將會展出兩本由皇仁書院華籍師生在1890及1900年,歡送校長返英休假時贈送的簽名冊。簽名冊除造工細緻外,亦為考證早期皇仁師生姓名的重要史料。簽名冊上可見著名商紳何東、何福、何啟的簽名。

私人收藏家珍藏1890至1900年代,皇仁學生送給校長的簽名簿。
私人收藏家珍藏1890至1900年代,皇仁學生送給校長的簽名簿。

2018年皇者仁風校史館開放日

日期:2018年10月6至7日(星期六、日)

時間:10:00am至4:30pm

地點:皇仁書院,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120號

展出內容:

  • 開放皇者仁風校史館及校史廊
  • 以虛擬實境(VR)技術體驗皇仁書院歷代校舍立體電腦模型計劃
  • 1865至1871年,中央書院的教科書及教學工具等新藏品
  • 私人收藏家珍藏1890至1900年代,皇仁學生送給校長的簽名簿

按此參觀預約

皇者仁風校史館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