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遊走於常規學校與資優教育

如何設計一套系統的資優課程,使資優生在擅長的領域加速發展的同時,又不必完全抽離同齡人的學習圈子,是香港資優教育面臨的挑戰。

周末和節假日,資優生們接受高難度的資優課程。可是到了星期一,他們又會穿上校服,坐進普通課室。

經常有人問資優生,上課會不會覺得很悶。的確,對於習慣高速思維的資優生,普通課堂緩慢的授課節奏的確是一個考驗。難免有些資優生選擇看自己的書,有些忍不住昏昏欲睡,個別的甚至可能滋擾課堂。

爲了尊重老師和課堂,我會盡力專注於老師授課。由於平時在短時間吸收大量知識,正好利用這時間重溫梳理一下,並試圖就課題進行一些歸納和拓展。有時候也會從其他角度欣賞老師講課,例如解釋問題的技巧,又或者書法特點。剛升上中學時,習慣了港隊訓練時搶答的形式,總是快速回答老師的提問。後來經老師提醒,才懂得要尊重反應有差異的同學。數學考試時,一般我都剩下大量的時間,於是就會寫下同一題目的多種不同演算方法,給老師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系統性課程有助培養資優生

目前香港的資優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常規教育以外以增潤形式進行,這無疑加重了資優生的負擔。一方面要完成學校的課時、作業和考試,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具挑戰性的資優課程,甚至高強度的訓練和海外賽事。為了參與港隊的賽前集訓和國際比賽,我高中三年便往往離校數個月之久,回校考試後,派卷時都未能出席。雖然資優生各出奇謀,遊走在學校和資優學院之間,但是如果能夠設立一些更系統的課程,相信對資優生的培養或許更具成效。例如讓某個範疇的資優生加速完成這個範疇的普通教學內容,並挑戰更高階的知識,以此替代學校這個科目的課時和成績等。

另一個經常聽到的問題是資優生應不應該跳級。對於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每個資優生都有自己的考慮和抉擇。很難說哪種方式最好,只可以說,哪種方式最適合自己。大家熟悉的數學神童沈詩鈞九歲上大學,如今13歲就將升讀博士,相信他定會在數學研究方面大展宏圖。另一位資優生何凱琳16歲進大學讀醫科,四年後發現志不在行醫,決定改學心理學,由大學一年級從頭讀起。當我在國際物理比賽中獲獎之後,也有機會提前進入大學,但經過仔細思量,我選擇繼續完成中學學業。主要是希望在轉入專科學習之前,自己能在知識、人際關係、領導才能等各方面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在適當的時間進入一所適合自己的高等學府。

一般來說,資優生並非「全才」,他們只是在某些範疇領先同齡人,所以常規教育和校園生活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如何設計一套系統的資優課程,使資優生在擅長的領域加速發展的同時,又不必完全抽離同齡人的學習圈子,是香港資優教育面臨的挑戰。

2013年3月22日

《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實體書於各大書店有售,如欲購電子書可按此購買。 *購買電子書連結:http://bit.ly/hkej116

(稿件獲信報出版社授權轉載)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