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香港的宋代足跡〉刊登後,不少朋友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問題主要圍繞:
- 宋代在香港還有什麼其他印記;
- 宋之前或更遠古;
- 宋以後的香港又如何。
又有朋友分享小學隨學校去大帽山旅遊,記得當時郊野公園範圍內有疑似宋室墓碑。
事實上,香港真是歷史處處,很多地方都頗值得遊覽,就讓我試試分開幾篇文章介紹,首先再看宋代與香港。這次我們把鏡頭從市區轉移,遊歷西貢與大嶼山東涌。
上次文章提及九龍城、油尖旺及觀塘一帶,宋代稱「官富場」,為當年官辦鹽場及縣內四大鹽場之一。香港海岸線漫長,適合營建鹽場,海鹽貿易遂成本地經濟重要一環,朝廷並派鹽官駐兵。隨社會發展變遷,今天再看不見鹽田蹤影,但其歷史佐證,包括1955年在西貢大廟灣發現的一塊刻石,仍能讓我們認識此段歷史。該石刻於南宋咸淳10年(1274年),記載當時鹽官嚴益彰與友人到南北佛堂門事跡,可說是香港最早有紀年的石刻。刻石提及的南、北佛堂門,今稱東龍洲和大廟灣,分別建有天后廟,現只剩北佛堂門全港最古最大的天后古廟,也稱「大廟」,大廟灣因而得名。
至於大嶼山的東涌,有一座建於南宋初年的古城,因當時一帶私梟猖獗,販賣私鹽往廣州牟利,組織日見龐大,甚至聚眾攻襲督府,當局於是派軍戡剿。禍亂平定後,為保海岸安寧,朝廷派遣300水軍駐守東涌,興築寨城戍衞,直至四方平靜不再生事,才撤調水軍,一半改駐九龍,始有九龍寨城,故東涌古城可說是九龍寨城前身。一尊尊的鐵炮則是清朝攻剿張保仔等海盜時所鑄造;炮台及兵房,乃後來依據宋代舊城遺址砌石改建,以加強海防,日軍侵佔香港時,古城曾被佔領作軍事用途,在在充滿歷史痕跡。
侯王車公傳說
此外,我們熟悉的「侯王」和「車公」,也與宋代有關,據晚清學者陳伯陶先生考究,侯王為南宋國舅及功臣楊亮節,其《侯王廟聖史碑記》載道:「考楊侯古廟所崇祀者乃宋末忠臣楊亮節,宋帝為元兵追逐至於海隅九龍駐蹕……亮節侯護駕並禦元軍……帶病奉公,不幸藥石無靈,薨逝九龍,葬於城西,歿後追封為王,其公忠體國名垂青史,士人為崇功報德,遂建廟奉祀。」車公則相傳為楊侯部下,亦是宋末猛將,曾平定江南動亂,被封大元帥,故新界的侯王廟,多在侯王側旁同時供奉車公。
九龍城固然有侯王古廟,其位置據說為最初的侯王墓,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前的數百年,一直香火鼎盛,每年侯王誕更是民間盛事,史籍曾描述「遊客沒有一個不去瞻仰過」、「香火之盛,在港九廟宇中,列入第一等」,後因附近黃大仙廟興起,盛況不再。反之東涌的侯王廟,直到今天仍保留昔日傳統,誕期會舉行一系列酬神祈福慶祝活動,包括神功戲、花炮及聚餐等,氣氛熱鬧,供市民大眾和遊客欣賞參與。
新界不少地方都興建了車公廟,最早期一座位處西貢蠔涌,有400多年歷史,與沙田車公廟的設立時間相距約200年,並有爺孫關係。相傳宋帝被元兵追殺南逃避難時,車公護駕同行,殿後保護,並駐守西貢,期間村民患病經他診斷,總能妙手回春,惜車公最終與侯王同樣不幸病逝香江,其後村民建廟紀念其貞忠英勇,古廟至今香火不斷。
若對宋代文物感興趣,海事博物館本周剛開幕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正展出包括早前在港鐵沙中線宋皇臺站發現的陶瓷、錢幣等古物,陶瓷主要來自福建晉江磁灶窯及浙江龍泉窯,以及兩年前從西貢糧船灣打撈出來、約具千年歷史的船錨石碇,研究相信其中一石製組件,乃來自北宋年代路經香港的商船。
香港豐富的宋代歷史還有很多,惜未能在本文一一探討,如新界不少地方本身就是一部歷史著作,自唐代起五大氏族的原居民便已開始定居香港,其中元朗鄧氏後人,與一宋室公主更相傳有姻親關係,這些及其他的有趣故事,唯有留待讀者再去慢慢細味發掘,期待大家的分享。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