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出之日,新曆新年和舊曆新年當均已成為過去;唯2018年之元旦與丁酉年之除夕,應猶在記憶之中,本文且談談「元旦」之「元」字及「除夕」之「除」字。
「元」字的初義是人首
元旦為新年首天,舊指夏曆正月初一日,今指公曆一月一日。何以新年首天稱元旦?按「元」字金文作




































「除夕」蓋謂舊歲到此夕而除
至於「除夕」,如所周知,乃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舊歲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歲,故稱。根據《漢語大詞典》,「除夕」之「除」,本音「遲倨切」,與「無下箸處」之「箸」同音,讀去聲,其根據為《廣韻》。按《廣韻》去聲九御「遲倨切」小韻下有「箸」字和「除」字,「箸」下云:「匙箸」,「除」下云:「去也。見《詩》。」《詩》蓋謂《詩經》。《漢語大詞典》「遲倨切」一音下有兩個義項,第二個義項下云:「謂光陰過去。《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毛傳:『除,去也。』孔穎達疏:『日月其將過去。』」《詩經》「日月其除」下陸德明《經典釋文》曰:「除,直慮反。」「直慮反」即《廣韻》之「遲倨切」。「除夕」之「除」,其義為「去」,「除夕」蓋謂舊歲到此夕而除,一去不返,明日即換新歲。因此,《漢語大詞典》謂「除夕」之「除」本音「遲倨切」,讀去聲,不能說沒有根據。它同時也指出:「今讀chú」,即讀陽平聲,讀同「滁州」之「滁」。其實,《漢語大詞典》「遲倨切」一音下第二個義項之「除」字讀陽平聲,非自今日始。此義項下所引兩首宋詩──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以及陸游《夜分復起讀書》:「愁極不成寐,起開窗下書。似囚逢縱釋,如癢得爬梳。燈火夜過半,風霜歲欲除。平生濟時意,却作愛吾廬。」皆押平聲韻。由此可見,至遲在宋代此義項即讀平聲。
「除」字從阜。阜,甲骨文作

「除夕」之「除」,舊讀去聲,但其實其「去」義與讀陽平聲之清除、去除義是一脈相承的。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