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出之日,新曆新年和舊曆新年當均已成為過去;唯2018年之元旦與丁酉年之除夕,應猶在記憶之中,本文且談談「元旦」之「元」字及「除夕」之「除」字。
「元」字的初義是人首
元旦為新年首天,舊指夏曆正月初一日,今指公曆一月一日。何以新年首天稱元旦?按「元」字金文作、、諸形,我們可以對「元」字的演變過程作如下的推論:→→,原因是:(一)古文字中,「・」常變作「」,如金文「天」字作,又作;「正」字作,又作;「屯」字作,又作;「午」字作,又作。(二)古文字字首是橫畫的,常加一畫在其上,如金文「天」字作,又作;「帝」字作,又作;「正」字作,又作;「百」字作 ,又作;「龍」字作,又作;「不」字作,又作;「辛」字作,又作;「辰」字作,又作;「亥」字作,又作。由此可見,「」是「元」字的初形,像一個有頭,有身,有臂的人形,而特別強調頭部,把頭寫得又圓又大,以表示「元」即「首」(頭)意。再參看古籍,《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狄人攻打晉國,八月戊子那天,晉襄公在箕地打敗狄人,可是晉軍元帥先軫卻戰死了。戰後,狄人將先軫的頭歸還晉國,先軫雖然死了,但他的面色卻與活着時一樣。《左傳》原文是:「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杜預注解釋「元」字說:「首也。」這個「元」字的初形,正好配合古籍的訓釋,告訴我們「元」字的初義就是人首。「元」義為首,故新年首天稱作元旦。「旦」本義為天亮,《說文解字》:「 ,明也。从日見(現)一上。一,地也。」引申為清晨、早晨,再引申則把時間延展至一整天。
「除夕」蓋謂舊歲到此夕而除
至於「除夕」,如所周知,乃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舊歲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歲,故稱。根據《漢語大詞典》,「除夕」之「除」,本音「遲倨切」,與「無下箸處」之「箸」同音,讀去聲,其根據為《廣韻》。按《廣韻》去聲九御「遲倨切」小韻下有「箸」字和「除」字,「箸」下云:「匙箸」,「除」下云:「去也。見《詩》。」《詩》蓋謂《詩經》。《漢語大詞典》「遲倨切」一音下有兩個義項,第二個義項下云:「謂光陰過去。《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毛傳:『除,去也。』孔穎達疏:『日月其將過去。』」《詩經》「日月其除」下陸德明《經典釋文》曰:「除,直慮反。」「直慮反」即《廣韻》之「遲倨切」。「除夕」之「除」,其義為「去」,「除夕」蓋謂舊歲到此夕而除,一去不返,明日即換新歲。因此,《漢語大詞典》謂「除夕」之「除」本音「遲倨切」,讀去聲,不能說沒有根據。它同時也指出:「今讀chú」,即讀陽平聲,讀同「滁州」之「滁」。其實,《漢語大詞典》「遲倨切」一音下第二個義項之「除」字讀陽平聲,非自今日始。此義項下所引兩首宋詩──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以及陸游《夜分復起讀書》:「愁極不成寐,起開窗下書。似囚逢縱釋,如癢得爬梳。燈火夜過半,風霜歲欲除。平生濟時意,却作愛吾廬。」皆押平聲韻。由此可見,至遲在宋代此義項即讀平聲。
「除」字從阜。阜,甲骨文作,象山厓阪級形。《說文解字》:「除(小篆作 ),殿陛也。从?,余聲。(直魚切)」「殿陛」,即宮殿的台階。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階級如山石之高下,故从阜。」「除」字由宮殿的台階,引申而泛指台階。台階需要打掃,需要去除污垢,故「除」字引申而為掃除、打掃,以及清除、去除。梁東漢先生《新編說文解字》謂消除、除去為「除」字之假借義,非是。
「除夕」之「除」,舊讀去聲,但其實其「去」義與讀陽平聲之清除、去除義是一脈相承的。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