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豹:博物館是本大書 如何閱讀有學問

歐洲教堂一般歷史悠久,收藏很多珍貴文物,其中有很多跟宗教有關的聖物和富翁收藏的文物,由此「化私為公」,對公眾開放,並具備研究、展示、收藏等功能,逐漸形成今日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編按:曾任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現為中大歷史系客席教授、名譽高級研究員的丁新豹博士,7月23日在香港書展講座上主講「『閱讀』博物館這本大書」,分享他對博物館的看法,以下為主要內容:

博物館定義多年未變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每隔若干年就會詮釋博物館的定義,而有關定義一直在變化,1946年ICOM第一次解釋博物館為「對公眾開放藝術、技術、科學、歷史、考古的資料,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在內,不包括圖書館,但包括圖書館展廳內的常設展」;到2007年則加入了「享受」的新定義;以往博物館一味強調教育,但到現在卻強調享受和娛樂,博物館不再只是學術機構,人們更將之作為休閒去處,從中找到娛樂;另外一個新變化則是加入了「物質和非物質」的字眼;博物館以往只管「物」,但現在卻要兼管物質和非物質。

然而,由2007年至今,ICOM卻沒有對博物館作出新的解釋,這反映人們未能就博物館的定義達成共識,例如博物館是否一定要「非牟利」?如果博物館提供了教育和享受,即使牟利亦不要緊;另外,現今虛擬實境技術興起,將來可能沒有實體建築,但仍可稱為博物館。他認為將來博物館的定義再改變時,可能會顛覆以前對博物館的定義。

丁新豹博士指出,西方國家博物館規模宏大,關鍵在於「周圍擸嘢」 。
丁新豹博士指出,西方國家博物館規模宏大,關鍵在於「周圍擸嘢」 。

Museum源自繆思女神廟

Museum來自希臘語Mouseion,即禮拜繆思女神的地方,這位女神掌管音樂、歷史、史詩、戲劇、天文、舞蹈等,而博物館也有各種類型。

有說「博物館」一詞來自日本,即主張「脫亞入歐」的福澤諭吉所說「博物館集中世界各種物件、古物、珍品,旨在增廣見聞」。丁博士提出異議,他指出「博物館」是「博物」加上「館」字,「博物」一詞可見於西晉時張華(232-300年)編撰的《博物志》,而「博物館」則最早見於林則徐(1785-1850年)所編的《四洲志》,林氏希望認識更多西方事物,因此找人翻譯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即是《四洲志》,後來《四洲志》交給魏源,魏源將之整合到《海國圖志》,而此書又於1851年傳到日本,日本人透過《海國圖志》認識世界。因此,「博物館」本為中國人自創詞語,後來傳到日本,再傳回中國。

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

最早的博物館出現於公元前283年,當時埃及亞歷山大港有一家由君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Soter)建立的亞歷山大博物館。但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晚至17、18世紀才出現,貴族和富人愛好收藏各類古董文物,這現象中外皆然,但他們的收藏一般只會跟「圍內人」欣賞,一般人是看不到的,這樣的情況不會稱之為「博物館」;博物館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對公眾開放,歐洲有很多教堂免費開放,但要觀看收藏品則須另外付費,教堂一般歷史悠久,收藏很多珍貴文物,其中有很多跟宗教有關的聖物和富翁收藏的文物,由此「化私為公」,對公眾開放,並具備研究、展示、收藏等功能,逐漸形成今日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位於英國牛津市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建於1683年,政治家兼收藏家阿什莫林把私人珍藏拿出來,向公眾展示,被公認為首間合乎現代意義的博物館;1753年,英國國會購買了漢斯‧斯隆 (Hans Sloane)的自然科學收藏,成立了大英博物館;1793年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後,開放了羅浮宮,皇家收藏終對公眾開放;1924年馮玉祥將軍把溥儀趕出紫禁城,翌年成立故宮博物院,從此皇宮變了博物院。

現代博物館興起 源於帝國主義掠奪

大英博物館之所以壯大,關鍵在於「周圍擸嘢」 (到處掠奪),譬如說,希臘的巴特農神殿的文物,被英國外交官額爾金勳爵(Lord Elgin)運回英國,現為大英博物館館藏;又如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到敦煌「擸」走大量文物,現存大英圖書館。英國的博物館規模宏大,跟英國人不斷擴張勢力有莫大關係。英國的印度文物收藏,甚至比印度本身更豐富。不僅英國,俄國也一樣,聖彼德堡 (蘇聯時期稱列寧格勒)的冬宮博物館,中亞細亞文物收藏最齊全、質量最高,因為中亞國家以前屬於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所有考古工作都是由前蘇聯的考古學家進行挖掘!

有意思的是,如果從北京紫禁城的神武門進入,可見故宮博物院的招牌。神武門本稱玄武門,即是故宮的北門,為了避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玄武門便改稱神武門。

假如我要研究印度尼西亞土著的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地方不在印尼的耶加達,而是在荷蘭海牙、阿姆斯特丹的民俗博物館,因為印尼曾是荷蘭的殖民地,因此印尼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收藏,都被荷蘭人拿走了。可見很多國家也以對外擴張增加收藏,拿走有關當地民間風俗的文物或是古董。

除了歷史悠久的博物館,科學館和地質博物館的出現,與科學的進步有關。自從工業革命後,大家都很關注科學的發展,所以各類科學博物館應運而生。

分類繁多 展覽是最重要功能

中國最大的歷史博物館是國家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原來的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由上古至鴉片戰爭前)和中國近代史博物館(館藏由鴉片戰爭到1949年)合併而成;大英博物館展覽歷史文化為重點,也屬於歷史博物館,其他還有遺址博物館(如李鄭屋漢墓,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紀念館(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民族、人類學、考古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陳列方式具藝術性,如陶瓷、書畫、漆器、青銅器),當中有現代藝術類(如將在2020年開放的M+)及文學、音樂博物館;亦有自然歷史的博物館(如上海自然博物館);也有綜合類(如安大略科學中心),科學館即仿照該中心而建造;也有關於地質、交通、電訊的博物館,如鐵路博物館。

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分為收藏、整理、研究、修復、展示和教育。我們到博物館所見的,只是博物館功能中最重要的「展示」部分,如何收藏,如何記錄事項,如何辦一個展覽,水準亦由此可見,所以展覽的好壞,是人們衡量博物館好壞的標準。

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是本地其中一間環境優美的博物館。
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是本地其中一間環境優美的博物館。

捐贈博物館顯收藏家心思

博物館藏品的來源,包括考古挖掘、購買和捐贈等,其中捐贈的往往是無價寶,因為這代表了收藏家的心思,例如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捐贈宜興壺珍藏予茶具文物館;太平戲院捐贈有關粵劇的重要收藏予香港文化博物館;慈善家何耀光專門收藏明朝遺民書畫,這批總值約38億元、總共388件明清書畫最近由何耀光的長子何世柱捐贈予特區政府,並在禮賓府舉行了接受儀式,顯示特區政府的重視。

另外,已故畫家吳冠中一批估值數十億元的畫作亦將捐贈香港藝術館,令吳冠中最精彩的畫作都留在香港。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