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論壇:青年力量灌注香港未來

三位本土青年企業家有傳承、有創業,譜寫不同的香港故事。

編按:傳承學院於2018年6月12日舉辦「接力香港:預約大未來」論壇。何設計(hpa)副董事總經理何力治(Nicholas)、陞域集團主席鄧耀昇(Stan),以及時昌迷你倉創辦人時景恆(Kevin)出席是次論壇,三位青年企業家分別就着「企業鬥志」、「企業文化」及「企業重生」發表演講。

何力治:年輕就要「夠膽去闖」

何力治不甘只待在父親的建築師樓,現時帶領hpa團隊衝出亞洲市場。(傳承學院Facebook)
何力治不甘只待在父親的建築師樓,現時帶領hpa團隊衝出亞洲市場。(傳承學院Facebook)

兩代建築師的故事

本地建築師何顯毅與Nicholas父子二人皆是建築師出身,Nicholas子承父業,更受人稱讚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父親80年代在港創立建築師樓,主要是經營本港、內地的建築設計業務。

Nicholas回想起自己在英國讀建築設計學成歸來後就回到家裏的公司工作,便打趣道:「大鑊!」他說自己小時候父親經常出差,有時三個星期才能見上一次,所以他很少跟父親單獨相處;但回公司工作,父子兩人相處得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些小爭執。Nicholas演講時看了看台下的父親,笑言:「感謝父親非常開明,雖然平時會有良性的摩擦,但我們合作愉快。」

Nicholas在公司待了一兩年後,就跟父親說:「我要去拿一些失敗的經驗,才會更明白公司要走什麼路。」

hpa團隊進軍英國市場。
hpa團隊進軍英國市場。

跨出亞洲的「蚊企」

Nicholas不願故步自封,想踏出自己的舒適圈看世界,於是跑到了馬來西亞開公司。可人算不如天算,他也沒預料到自己還沒大施拳腳,第二個星期馬幣就跌了四成,「死啦,我都還沒開始做生意,這場仗帳面上已經輸了四成。」

他一度覺得自己要收拾包袱回香港,但他還是留在了馬來西亞決定要把公司發展好。他先是着手解決匯率問題,再聘請馬來西亞當地的員工,然後開拓其他市場。公司剛開始是做空間設計的,Nicholas坦言自己初出茅廬時雄心壯志,做第一棟大廈的時候就想要獲獎。他們團隊在深圳打造的Super D Tech Centre為他們獲得不少獎項。目前為止,公司已經拿到了東盟七國的業務。

Nicholas回首過去六年,他發現自己累積了不少寶貴經驗:從自己親自跑業務、上門敲門,到和區議員、市政府打交道,Nicholas接觸到不同人。於是,他能把這些經驗帶到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甚至跳出亞洲,衝向歐美、澳洲、印度發展業務。

談到英國金絲雀碼頭的一個項目,他說朋友那時候都勸自己:「別去做了,你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別想那麼多了,只有英國人會來搶生意,怎麼輪到我們去搶生意呢?」然而,Nicholas迎難而上,坦言:「我這個人有些許反叛的,一向喜歡跟人鬥,他們這樣講,讓我更加想要進入這個市場。剛進去的那兩年,我們都遇到了不少困難,剛開始摸不清門路。很幸運,我們現在在英國已經拿下了四個項目。」

他們的團隊甚至在研究火星建設,Nicholas笑言:「別人或許會說我瘋了,但人一定要有夢想」。

何設計團隊不僅衝出亞洲,還懷著建造火星社區的夢想。
何設計團隊不僅衝出亞洲,還懷著建造火星社區的夢想。

打造可傳承的平台

Nicholas希望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平台,不希望做成家族企業,他指出公司靠的是企業文化,不單是依靠何氏父子。因而,他們的公司是以人為資產。為了吸納好的人才,六年前,公司就送了一部分的股份給第二、第三管理層的員工,讓他們對公司有歸屬感,不止於「朝九晚六」的工作生活。

「建築師,不只是大廈建築師(architect for buildings),還是人類建築師(architect for humanity),做設計是以人為本,了解民生,為下一代建立美好未來。由設計大廈,設計社區、城市,到制定政策。」Nicholas深信建築師要以人為本,才能衝出香港、衝出亞洲。

他最後也總結了公司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第一,要「夠膽去闖」,不能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裏。第二,要不停去學習,不停做科研,不可以閉門造車。第三,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建築師不可以只對着石屎、只想着結構面積。他坦言:「我們要明白,自己手中握著的那把尺就是人。」

鄧耀昇:二代協助家族企業轉型

鄧成波之子鄧耀昇,接手家族企業並協助公司轉型。
鄧成波之子鄧耀昇,接手家族企業並協助公司轉型。

創一代與守二代共創未來

父親鄧成波,人稱「舖王」、「波叔」,為香港資深物業投資者。鄧成波90年代買賣商舖、2003年沙士爆發後又投資商廈,叱咤房地產界。打從父親退居幕後,兒子Stan接手公司,便開始協助自己的家族企業轉型。

談到未來,Stan承認父親比他擁有多六十年的社會經驗,但父親跟他一樣還沒走過將來的路。

公司多元化發展

Stan指出,上一代用傳統的營商方式影響現今的產業,而新一代用創新的企業策略去擴展所擁有的商業平台。自己希望用新思維接棒,超越傳統,累積財富。Stan接手陞域集團(Stan Group)後不再只是投資物業,發展出五大支柱業務:房地產投資及管理、酒店及餐飲管理 、傳訊及通訊推廣服務、金融服務 ,以及社創共益發展 。

公司制定的目標除了是擴大業務,Stan也表示公司提倡共享價值──希望能跟員工、顧客、社會一起共享財富增值的過程,並貢獻社會。因此,公司投放資源於社創公益發展中,例如,社創方面,Stan提供香港青年一個初創企業平台──THE WAVE;在共益方面,公司籌劃創建「養生社區」,為銀髮族提供住宿服務。

鄧耀昇打造了一支上下一心的Stan Group團隊。
鄧耀昇打造了一支上下一心的Stan Group團隊。

企業文化:儒商、人心為本

Stan花了很多心機建立一支Stan Group團隊,五年間,團隊由50人增至1500人,他深信2019年會擁有3000名員工。他表示這支龐大團隊是建立於企業文化。

自2016年以來,Stan Group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企業文化發展:基本企業文化、教練文化、創新文化。基本企業文化方面,Stan信奉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公司以「儒商」為營商目標。教練文化方面,公司有20個高管身兼企業教練一職,手把手訓練應屆畢業生。為了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2018年公司推出創新文化,更建立了SG創新中心,有助公司發掘更多創新業務。

他笑言打工仔很多時候會有做少錯少的心態,深知老闆要以人心為本,才能令員工為公司盡心盡力付出。他希望自己的員工可以積極推動公司發展,便推出積分獎賞計劃來激勵員工,讓員工共享公司價值,獎賞包括:享用全身護膚療程、一天有薪假期及與Stan Group共同投資物業等獎賞。

時景恆:走過高山低谷仍奮鬥

Kevin說自己不像別的二代繼承家族企業,「我父親沒有傳承東西給我,我也不知道我能傳什麼給我兒子。」家裏倒是留了一間在油塘的廠房給他,但他笑言:「那是負資產,還欠了人不少錢。」

從創業到籌備上市

2001年Kevin開始創業,發明了迷你倉的概念。時昌迷你倉在16年裏由1間變65間,擁有2萬個客戶,成為了香港最大、亞洲第二大的迷你倉。

當公司發展愈趨成熟,Kevin也拋下2000萬籌備上市,然而港交所拒絕其申請。公司上市失敗後,他也有些不忿,於是計劃公司兩年內加大力度擴展業務,想在新加坡開分店,然後再衝出亞洲。

經歷了一場無情大火,時昌迷你倉創辦人時景恆反思人生,重新打造迷你倉事業。
經歷了一場無情大火,時昌迷你倉創辦人時景恆反思人生,重新打造迷你倉事業。

大火釀成悲劇

2016年6月21日,一場無情的熊熊大火突如其來,焚燒了Kevin在觀塘的倉庫,也犧牲了兩名救火英雄。

剛發生火災時,員工打電話給他,他並未預料到自己自己和公司都將跌到低谷,便不怎麼在意地回:「着火就着火吧,損失幾十萬而已,不用管了。」直到中午,記者不停轟炸他的手機,到了現場他才看到有200多位消防員出動救火,又看有人受傷,才開始擔心起來。那天晚上,他看新聞得知有消防員殉職,才意識到自己將面對艱鉅挑戰。

慶幸劫後餘生

救火英雄花了108小時才撲滅這場無情大火。面對大火引發的悲劇,Kevin也十分傷心內疚。眼看着員工離職,公司又受到政府、業主、客戶、傳媒的逼迫,他開始着手處理火災善後事宜。這場火確實把Kevin推向了人生谷底,但他沒有因此一蹶不振。

「別人叫我賣光手頭上的東西,宣布破產就算了。可是,200多人幫你救火,你不可以一走了之。做人不可以這樣。無論事情是多難面對,這次出了人命,我不可以對香港社會不辭而別。所以我決定留在香港解決問題。」

為了讓企業重生,Kevin一步一步解決困難:先是找律師、顧問諮詢,再是變賣物業套現,然後靠加租、賣客戶給其他行家來增加收入。至於政府部門要求他60天內拆掉不符規格的倉庫,他就跟政府合法地拖時間,希望有更充裕的時間為公司尋找去路。

自從政府加強了對迷你倉的規管後,時昌迷你倉經歷着三階段的改革。剛開始半年,倉庫是改成箱子儲物;後來的一年,倉庫又改造成儲物櫃形式;Kevin透露接下來倉庫會有更符合營利需要的改革。談到政府部門不斷改例,他表示:「做生意一定要懂得留條後路給自己,還要懂得隨機應變。」畢竟「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傳承論壇2018系列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陳裕光、吳克儉:裝備企業和青年迎接時代挑戰

傳承論壇:青年力量灌注香港未來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