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英年早逝的時裝界奇才──亞歷山大‧麥昆

不知道為什麼名人如凱特絲蓓、安東尼布爾丹和麥昆皆選擇上吊了結生命,這種死亡的方式,喻示由璀璨走至絕望。原來美好的經歷只在享用,不能儲藏成活着的力量。

在倫敦看了英年早逝的時裝界奇才,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的紀錄片,精采絕倫。我對麥昆的設計並不陌生,在V&A博物館看過他的服裝回顧展,感覺是瑰麗與鬼魅,想像中他是個在放逐的王子,只是未能肯定他是被放逐還是自我放逐。如此對他一無所知,便正好被這齣傳記式紀錄片深深吸引,觀罷良久未能釋懷。

麥昆是何許人?身懷絕技的他少年時候寂寂無聞,在英國一個平民小鎮裏成長,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母親是個喜歡自己的孩子多看書、多看歷史的家庭主婦。但家中總算是無缺的,鼓勵孩子們投其所好。據說麥昆自小便喜歡替家人做衣服,這是有點奇特的,但如此便提早踏上了命運的路。40年的生命如果注定是個傳奇,日子便不容混沌慵懶。生命的真正作者如果不是自己,容貌長得怎樣不一定跟成就是個正比,反倒是日後才令人看出麥昆的英氣來。我也是隨着紀錄片的敍述與紀事,被麥昆的眼神攝住,開始認知他脫穎而出的靈魂。

鄰家胖孩變成時裝界頑童

紀錄片分作六個部分,多虧他平生被拍攝的片段不少,成就了不少珍貴的素材。少年時候的麥昆是個其貌不揚的鄰家胖孩,穿着格仔恤衫牛仔褲,別人多看了也不會有什麼印象,但他很快便遇上貴人,箇中的原因之一是八十年代沒有幾個刻苦耐勞肯當裁縫學徒的,其二也是因為他的堅持與熱誠。他早期的僱主對他的評價真實不過:「他很盡責、從不遲到,要他做的他全都準時交貨,剪裁都很合格。」

麥昆的啟蒙,在聖馬丁設計學院;他一位姑母有多餘的錢,便替他交了學費。設計學院教曉了他技術以外的基本功夫,還有意念,關於性別的、社會的和歷史。他追本溯源,明白自己蘇格蘭祖宗跟英倫人的血海深仇,包括自己宗族的婦女被強暴的血淚史。他的服裝設計逐漸超越了一般的時裝時尚,愈益戲劇化。他的秀場其實是個劇場,每位模特兒都被設定了個性;其中一個備受矚目的秀,便是婦女穿着被撕破或抯碎了的布服,蹣跚着走路,一副飽受蹂躪的模樣。

麥昆的服裝設計愈益戲劇化,逐漸超越了一般的時裝時尚。(Alexander McQueen品牌Facebook)
麥昆的服裝設計愈益戲劇化,逐漸超越了一般的時裝時尚。(Alexander McQueen品牌Facebook)

對,麥昆成了時裝界的頑童,觀眾包括苛刻的時尚評論人,都在期待他一場又一場的設計秀,也不太在乎作品是否適合掛在櫥窗裏讓人購買與穿着。麥昆也不知什麼時候成了黑色劇場的導演,令人感到驚訝與不可思議。看他其中一件沾沾自喜的作品,著名的白裙子在舞台中央飛揚,模特兒站着轉啊轉,左右兩邊的機械人開始舞動,伸出雙臂,噴發黃、藍與黑色的油彩,恰好造成了絢麗的圖案,那是連綵排也難以預料的上佳效果。站在鏡頭邊的麥昆,露出了興奮莫名的表情。

在他生命盡頭之前的十年,他加入了法國著名品牌,令歐洲人對英國時裝繼六十年代又再刮目相看。他多產又同時不肯放棄自己的品牌,如此燃燒了他看似無窮的精力。但自毀還不在於極度疲勞,而在他受不了親愛的人的死亡,心靈庇護所的流離失散。不知道為什麼名人如凱特絲蓓、安東尼布爾丹和麥昆皆選擇上吊了結生命,這種死亡的方式,喻示由璀璨走至絕望。原來美好的經歷只在享用,不能儲藏成活着的力量。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