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金會」落幕,大家都在評估兩個「突如其來」的和平使者,今後將如何落實協議,又或者從協議條文的細節看究竟是「win-win」還是「Kim-win」。但分析美國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特金「一會」甚至「二會」,對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形象及實質的影響,短期的是特朗普的個人形象問題;但長遠看,美國不惜跟朝鮮平起平坐,意欲何為?最後會給美國帶來什麼影響。
所有人都稱特金會是歷史性的會晤。如果往後看,70 年來的對抗,特朗普和金正恩的握手,象徵意義是十分強烈的。但是否經得起歷史考驗,即幾十年後再回頭看,特金會有多大的歷史價值,就要看美朝關係將會如何發展下去,對世界格局有多大影響。沒有人會將特金會跟46 年前的尼克遜總統訪華比較,因為很多因素都不可類比。但美國在這兩次主動出擊的歷史性會晤中,其動機與結果,還是值得分析的。
尼克遜上任總統後在外交上有三件事齊頭並進,一是準備從越南撤軍;二是派遣基辛格秘密跟中國接觸,最後親自訪華;三是在兩大陣營冷戰正酣之際,提出「解凍」。三件事分開來看,每一件都是歷史性的;如果合起來看,最後出現中國崛起、蘇聯解體,其歷史意義更加重大。
這裏只集中討論一點:當時的中國,到處都掛着大幅的標語牌「美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都是紙老虎」,為何尼克遜還主動找上門來呢?合理的解釋是:在中美蘇三角關係上,美國拉攏了中國,就會形成二對一的局面,蘇聯就會被進一步孤立。但這一論點還未必能成為結論,因為當時中國的實力無論經濟、外交和軍事上,還不足以跟蘇聯對抗。跟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後,能夠給三角關係的天秤加點分量,就是在中蘇邊界上安裝美國雷達,接收蘇聯信號,然後分享情報分析。而實際上最大的變動,還是在國際形象方面:當時對於尼克遜訪華的報道,跟今天的特金會不遑多讓,從此中美兩國國旗是平排並列。兩國雖不至於馬上成為盟友,但起碼不再是敵人,這跟金正恩今天所得到的國際形象是一樣的。
那麼美國總統當年親自到北京玩這個國際形象的把戲,如果是為了對付蘇聯,今天特朗普對金正恩又是豎大拇指,又是勾肩搭背,還說美朝之間有特殊的聯繫和絕佳的關係,目的又是為了對付誰呢?美國要全面對付中國,或者降低一個調說,要全面壓制中國崛起,發動貿易戰,堵截中國「一帶一路」,軍事上在南海不停挑釁,文化上攻擊中國要輸出專制的意識形態,限制孔子學院活動等,不一而足。但特金會是否全面開戰的一個部分,爭議的地方很多。
1972 年的中國,正在十年文革的中間,各方面都很薄弱。即使如此,但畢竟中國是個泱泱大國,當年即使勒緊肚皮,還會給阿爾巴尼亞和非洲兄弟援助。雖然在對抗蘇聯問題上起不到實質作用,但蘇聯要在中蘇邊境上陳兵百萬,還是能拖住蘇軍的力量,從而削弱了他們在歐洲跟北約對抗的實力。但正如前文所述,中美聯手的形象所能起到的作用還是更大。
對朝鮮所求耐人尋味
2018 年的朝鮮,波譎雲詭,金正恩的手段更是莫測高深,一個34 歲的「大小伙子」,他出生的時候,特朗普已38 歲,目前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最高統帥。他們倆可以平起平坐,一個可能是兩個國家實力相當,美國在外交上從來不講對等,邀請外國元首訪美的選擇性很強;另一個可能是美國對該國有所求。論朝鮮的實力,面積只相當於中國的福建省,人口只相當於內蒙古,GDP(本地生產總值)則還少於中國倒數第二的青海省。美國對朝鮮這個蕞爾小國究竟何所求?
說朝鮮的核武器已經成功,如果屬實,這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說朝鮮的遠程導彈可以打到美國本土,這種誇大的說法,只有媒體才會津津樂道。特朗普如此降低身段,甚至是在朝鮮銷毁核能力的承諾模糊不清的情况下,馬上宣布取消美韓軍事演習,美國對朝鮮的所求,實在耐人尋味。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即將舉行中期選舉,特朗普希望以外交上的「勝利」贏取聲望。但影響美國選舉的最大因素是國內的政治與經濟,外交的因素微乎其微。那麼,將特金會聯繫美國的對華政策,就成為討論的選項了。
特金會最終開成,但之前開還是不開的來回反覆,有多種因素,但特朗普把它說成是中國從中作梗,隱含的意思就是中國很在意特、金「會」還是「不會」,以及如何會晤。若然,這就暴露了美國想藉朝鮮降低中國影響力的意圖。
尼克遜訪華改變世界格局,最後蘇聯解體,兩者之間不是必然關係,中間還有很多別的因素,藉此討論特朗普藉朝鮮搞中國,無論結果如何,這個因素也是微乎其微,而且還要看今後如何發展。但有一點可以坐實:尼克遜當年訪問的中國是個大國,特朗普跟年輕的金正恩稱兄道弟,美國的身價在兩件事情上,不知道下跌了多少。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