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1號》的教育意義

要引導學生認識「六七風暴」(或暴動,視乎立場),較標準手法自然是翻閱當年報章。同時,影像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亦可與學生觀影,結合文獻,作出多角度思考。

早前獲邀觀賞趙崇基導演的獲獎話題片︰《中英街1號》。當晚出席者既有娛樂界、傳媒界人士,當然少不了一些年邁的,經歷過「六七風暴」者。余生也晚,六七年仍年幼,且居澳門,對澳門「一二三事件」倒依稀有點記憶,也只是電台廣播的戒嚴令宣佈,街上隱約傳來的槍聲而已。

長大後看過零碎的舊新聞報導,以及紀錄片,其後又認識了當年的過來人,包括俗稱「YP」的當年入獄青年人,然而對當年經歷,大多諱莫如深,不欲多談。

故此趙導新作,以故事形式,黑白電影手法,並串連近年「傘後」活動一併演譯,無論評價如何,是個值得肯定的嘗試。

兩面不討好之作

趙導誠意之作,從幾個年輕人經歷,在大時代的不同應對,刻劃個人在歷史時空下種種無奈。然而對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人而言,此片是兩面不討好。

影片上半部描述二男一女中學生,女角周旋於同住沙頭角,積極參與「反英抗暴」的男生,以及政治面目模糊的富家子之間。因一次警察追捕,前者中槍,最終死去,女角恰往探望亦受牽累,無辜成階下囚。同三位演員其後在下半部出現時,搖身變為傘後運動青年人。男角一是雨傘運動的領袖,但曾在追捕時跳海逃避,之後匿藏起來,女角則判入獄,男角二仍是富家子,對女角情有獨鍾,甚至一併加入因政府收地建邊境「中港商業城」的保衛家園鬥爭之中。結果是男角一被捕入獄,富家子在赴外國升學,女角茫然面對不可知前景。

對至今認定「反英抗暴」正確的人士而言,要他們與雨傘運動青年並題而論,肯定不滿。他們會認為當年出發點是反抗港英政府暴政,偏幫商家,欺壓群眾,排斥愛國人士。和只懷抱本土意識,没有國家觀念的新一代完全不同類型。同樣地,搶本土主義的年輕人亦不願與「六七暴動」份子並列。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公義,反對官商勾結而投入抗爭之中。前者認為當年鬥爭有祖國作靠山,後者有對抗內地經濟文化、中港融入,威脅本土利益的意識。而由同三位演員去演繹,豈能同時獲得兩批人歡心?但畢竟此片也當一份教材,引導學生認識當年歷史一幕。

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要引導學生認識「六七風暴」(或暴動,視乎立場),較標準手法自然是翻閱當年報章,以及其後的分析文章,對肯定與反對的不同觀點加以分析,讓學生明瞭六七事件有其國內政治形勢,以及香港社會處境的大時代背景。同時,影像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亦可與學生觀影,結合文獻,作出多角度思考。例如,在上半部,男角一為何投入反英抗暴運動,女角為何由不同意,而逐漸同情起來。此運動與國內文革思潮有何關係,與當時香港社會狀況(如警察貪污、工人受壓……)有何關連。當然政府的處理手法,又有何可改善之處。代入角色,你會如何反應?

至於下半部青年投入反對收農地,建中港商業城的抗爭。同樣可以翻閱當日有關報道,結合劇情,作出類似的思考與討論。

近日初中中國歷史課程有所更新。在香港史部分雖然没有專章講述「六七事件」,但老師仍有自由度去安排教導。我想,《中英街1號》是可以作為一個觸發點,去協助學生認識這一段影響香港社會深遠的歷史,而進一步聯繫現時社會情況,與學生討論如何看待社會不公,與及改善社會狀況的手法等等,也更有意思,特別是近日「社運」青年在佔中佔旺,衝擊立法會事件中紛紛被捕,甚至判刑,師生之間其實亦可就此作深入討論的。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