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權力的劇場》與英文原著最大分別為此〈對中共十九大新規的制度分析〉補記,本社獲中大出版社授權獨家轉載,內容豐富,將分三篇刊出。
十九大的相關做法,也出現了一項具有指標意義的改變,那就是官方媒體報道所稱的,「不搞『大會海推』『劃票打勾』,代之以深入的談話調研。」官方強調,「這一變化集中體現了十九屆『兩委』人事準備工作的理念創新。」(註1)這個改變,是習近平提出的。(註2)
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改變呢?據介紹,以往考察工作第一步是召開省區市黨委全委(擴大)會議,進行投票推薦。而這種被稱為「大會海推」「劃票打勾」的辦法,根據官方現在的說法,「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人投關係票、人情票,選出來的不一定都是最優秀的幹部,而且帶來拉票、賄選等諸多弊端,甚至催生出『期權』『期貨』交易。」(註3)在中央政治局等所謂領導機構的產生過程中,十九大也同樣作出了這種改變。據稱,「黨的十七大、十八大探索採取了會議推薦的方式,但由於過度強調票的分量,帶來了一些弊端:有的同志在會議推薦過程中簡單『劃票打勾』,導致投票隨意、民意失真,甚至投關係票、人情票。中央已經查處的周永康、孫政才、令計劃等就曾利用會議推薦搞拉票賄選等非組織活動。」 而十九大「用個別談話調研的形式,在一定範圍內面對面聽取對中央領導機構人選的推薦意見和有關建議,這是十九屆中央領導機構人選醞釀提名工作的重大創新。」(註4)
傳統具上層主導的操控手法
值得指出的是,這是中共官方首次證實,在十七大、十八大的高層領導機構產生過程中,採取過模擬投票的推薦方式。當然,此前的相關報道,早就披露了這種模擬投票曾經在所謂「兩委」推薦過程中被採用。(註5)本書第六章在相關分析,已經指出這種所謂「民主」的虛假;現在,中共官方信息來源則進一步證實了本書的分析。所謂「黨內民主」,哪怕採取了投票的方式,也依然是在被操控之中。
但是,十九大的相關改變,只是從一種操控手法改變為另一種操控手法,而且是更為傳統、更具上層主導的操控手法。在十九大實行的所謂「談話調研」中如何操控,目前還看不到具體的材料,但是,從原則上說,下列幾點是明確的:第一,談話範圍不大,相比中共整個黨的龐大規模更是很小很小;在這個極為窄小的範圍內收集意見並將之作為全黨意志的體現,根本上是與民主風馬牛不相及的。第二,如同上述所引報道強調的,關於「兩委」人選的談話調研是在習近平為組長的十九大幹部考察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進行的,而關於更高領導機構人選的談話調研則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直接領導下進行」。這就是說,現任領導層和最高領導人完全主導這些過程。第三,可以想像,從確定誰參加談話、誰被談話、談什麼、怎麼談、被談話者如何考量這個面對上級領導乃至最高領導人的機會並由此掂量自己要表達的看法、談過之後高層又是如何吸收談話中提出的意見,都是很容易被操控的。第四,在不存在制度化的政治競爭的情況下,可能的政治對手只能被得勝者抹黑,不可能平等地得到在任領導人所享有的那種與下屬談話的機會。
「談話調研」沒有民主
從所有上述幾點來看,都不能說「談話調研」具有民主要素。事實上,十九大前的在任領導層之所以採取這種改變,就是為了「不能讓選票把黨管幹部原則架空了」。(註6)本書的一個中心論點,就是與中共黨代會相關的選舉過程總是從制度層面被操控的。也可以說,本來是民主制度要素的選舉,與威權主義的制度操控之間,存在複雜、微妙的張力。對於選舉的操控總是很麻煩的,而這樣的操控必定是黨內領導層所為;在領導層內部的權力鬥爭加劇的情況下,操控的結果必然有利於某些領導人而不利於另外一些領導人。已經在操控某些機制上佔據先機的領導人一旦在政治鬥爭中落敗,這些機制也會隨之被廢置、替代、甚至污名化。十七大、十八大之前的所謂「大會海推」機制,如同相關報道所提及,應該是與令計劃等當時主導中樞運作的領導人聯繫在一起的;在權力鬥爭中擊敗了令計劃等人而完全主導了十九大的習近平,另闢蹊徑來運作制度操控,便是題中應有之義。應該指出的是,雙方都試圖佔據「民主」話語的合法性高地,但在實踐中卻都採取制度操控來實現權力目標;如同本書一直強調的,這正顯示了當代威權主義在政治合法性上的困境,那就是不能完全拋開民主的話語和宣稱為「民主」的一些舉措,但又要想方設法殺死民主的精義。千變萬化,宗旨不外一個:把自己非經民意授權的權力,經過種種制度操控的把戲,宣稱為是「正確地」代表了「民意」的。
所謂「談話調研」,也並不是什麼新發明。本書第三章在〈模塑代表們的思維〉一節中,曾經論及毛澤東在七大前如何密集地與七大代表個別談話,並引用薄一波的回憶:薄到達延安第二天,毛就與他做了長達八個小時的談話。事實上,中共官方宣傳也強調十九大「談話調研」的傳統色彩,並提及「延安時期,黨組織為了解幹部情況,晚上提着馬燈翻山越嶺找幹部談話,一談就是一宿」,由此讚揚「今天,黨的優良傳統又回來了。」(註7)
改變具有指標意義
那麼,為什麼我這裏還說這個改變具有指標意義呢?這要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本書把中共十四大以來的幾次黨代會劃為一個階段,即對於十二大、十三大的有限民主嘗試採取反制措施的階段。這些反制措施有兩方面的特徵:一個是回頭借鑒毛時代的很多做法,加以弘揚;再一個,則由於社會政治宏觀變化、黨內外民主意識有所覺醒、中共領導人的合法性資源進一步削減等各種新的因素的作用,這種反制往往採取發展和創新制度操控來閹割十二大、十三大所引進的有限民主措施的辦法,而不是根本廢置和污名化那些有限民主舉措。後者的一個突出例子是,在後天安門時代,中共黨代會通過精微的制度操控,來閹割差額選舉的實質意義,但卻不是一舉廢置差額選舉。本書在第六章中對此有比較詳盡的分析。十七大、十八大所謂「探索」會議推薦的方式,也是循着後一思路所發展出來的舉措,用意在於操控所謂「模擬票選」來凝聚精英內部對於權力再分配的共識,或者至少是把某些枱面下運作出來的共識加以合法化。同時,近年來,中共也在不斷強化毛主義傳統,到十八大習近平上台以來尤其如此。十九大前廢置「大會海推」,高度推崇「談話」方法並試圖將之制度化,與中共這種強化毛主義傳統的總體路線是一致的,因此是具有指標意義的。
從這個角度看中共黨代會的制度發展,則也許十四大以來的歷史階段已經結束,反制前一階段有限民主嘗試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中共將努力在新情況下借鑒、發展和創新毛主義、特別是七大的許多做法,進一步明確而強硬地對抗任何哪怕僅具空洞說辭意義的民主形式。如果這些努力繼續獲得新的、更為重大的進展,在政治上並將成功服務於新的政治強人把個人集權帶入毛後未有的新高度,中共黨代會的運作可能又將進入另一新的歷史階段。
註1,新華網:〈肩負歷史重任 開創復興偉業〉。
註2,新華網:〈肩負歷史重任 開創復興偉業〉。
註3,新華網:〈肩負歷史重任 開創復興偉業〉。
註4,新華網:〈領航新時代的堅強領導集體──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生紀實〉,2017年10月26日發布,2018年2月19日瀏覽。
註5,人民網:〈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選舉差額比例為9.3%〉,,2012年11月15日發布,2012年11月15日瀏覽。
註6,新華網:〈肩負歷史重任 開創復興偉業〉。
註7,新華網:〈肩負歷史重任 開創復興偉業〉。
新書推介
書名:《權力的劇場 中共黨代會的制度運作》
作者:吳國光
譯者:趙燦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作者簡介
吳國光,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教授、歷史系教授、中國研究與亞太關係講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哲學博士;1980 年代中期曾參與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起草和政治體制改革政策設計;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及民主化轉型、資本主義及全球化;出版有英文書籍九種、中文書籍十六種,一些著作被譯為法文、日文、韓文等出版。
十九大新規三之三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