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韓的前世今生

──延邊大學徐玉蘭教授談朝鮮半島過去與現狀

無論從空間到時間到人民,南北韓分裂了將近70年的時間,兩個國家所走過的路,有很大差異。到底朝鮮半島的前世,如何影響南北韓的今生,且聽徐玉蘭教授娓娓道來。

北韓領袖金正恩與南韓總統文在寅在4月舉行「兩韓峰會」後,本月再次在板門店會面,朝鮮半島形勢成為熱門話題。美國總統特朗普正準備6月12日與金正恩在新加坡舉行峰會,中美朝韓四角關係何去何從,備受關注。吉林省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院副院長徐玉蘭教授本月14日應團結香港基金之邀,來港舉行講座,分析朝鮮半島的過去與現狀。

講座由中華學社名譽社長張信剛教授主持。張信剛教授首先回顧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7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案,組成「聯合國軍」介入韓戰,不久,中國亦派出志願軍參戰,形成中國和北韓一方,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韓是另一方,雙方打打談談,最終在1953年7月在分隔南北韓的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但沒有簽署和平條約,因此,理論上兩韓今天仍處於「戰爭狀態」。

張信剛教授(右)主持講座,回顧了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曾紹樑攝)
張信剛教授(右)主持講座,回顧了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曾紹樑攝)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朝鮮族的徐玉蘭教授先用普通話、朝鮮語、韓語和延邊朝鮮語向大家問好,坦言是在去年9月朝鮮第六次核試成功後、東北亞的地緣政治緊張之際接受了此次演講邀請,當時擔心話題有些「敏感」,「當時我們都沒有想到,過了幾個月,形勢變化那麼快,正如朝鮮族歌手崔健80年代唱的『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一樣。」

徐玉蘭教授以「說故事」形式開始演講,她說2002年在南韓留學的時候,當時正值世界盃足球賽,她為中國隊對哥斯達黎加隊賽事的解說員作翻譯,那位解說員問她:「假如中國隊與韓國隊比賽,你會為誰加油?」她想了片刻,反問:「假如您家和您丈人家比賽,你會為誰加油?」他就哈哈大笑起來。

第二個故事是4月28日,即南北韓首腦會晤翌日,徐玉蘭教授到南韓參加學術會議,一位記者告訴她,在三八線以南工作的記者,當天聽說文在寅總統8時31分會接受採訪,但看看手錶不對呀,明明已經是9時01分了,但轉念一想,北面發來的照片或資料都有時間出入,才想起平壤時間較首爾時間晚半個小時。「我們都知道板門店有幾個象徵意義,但通過這次事件,板門店又多了一個象徵意義,就是同一空間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時間。也許是經過這次小插曲,金正恩委員長才會把平壤時間調到跟首爾一樣!」

「無論從空間到時間到人民,南北朝鮮分裂了將近70年的時間,兩個國家所走過的路,確實差異很大。」因此,徐玉蘭教授表示,她的演講涉及「朝鮮半島」和「朝鮮半島與中國」兩大主題。

處四大強國之間 顯地緣政治特色

徐教授指出,朝鮮半島分裂前,已經有悠久的歷史:

「朝鮮半島就是韓國和朝鮮(即南韓和北韓,下稱「韓國」和「朝鮮」)。朝鮮與中國大陸接壤,兩條界河鴨綠江和圖們江旁分別有兩個著名城市──丹東和琿春,延邊大學就在長白山腳下的延吉市。」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是連結亞洲大陸和日本列島的天然通道,是大陸力量和海洋力量的緩衝地帶,既是大陸國家向東防禦的一張盾牌,也是海洋國家向西進攻的跳板。地緣上是中、俄、美、日四個大國利益的交匯點。這種地緣特徵體現在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當中;朝鮮半島人民也利用自身的地緣特徵,不斷吸收先進的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時在各方面努力保持自身的民族特點。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曾說:『由於我國位於四大強國之間,我們必須慎重從事,在外交上力求均衡。』朝鮮人在政治、軍事、經濟、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曾受中國影響長達2000年之久,但數千萬朝鮮人在半島上卻保存着民族文化的特點,這一點跟其他民族不一樣。」

「朝鮮半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而從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的歷史,我們比較熟悉。高句麗後來被新羅所滅,新羅又被後起的高麗統一。」

「從歷史上看,高句麗是半島三國中的強國,採取的是『北和南進』的政策,即改善北方大陸王朝的關係,以對付半島南面的新羅和百濟。然而,到了六世紀末至七世紀中葉,高句麗不斷與隋、唐發生戰爭,終於亡在新羅與唐朝聯軍手中。」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麗國,先後滅掉新羅、百濟,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的外交特點是周旋於大陸各王朝之間,頗為得心應手,游刃有餘。高麗時期,大陸王朝更迭頻繁,先後有北宋、遼、南宋、元、明等,因此高麗採取『外交上俯首低眉,軍事上堅決抵抗』的姿態,以王國的安全為中心,發展出獨特的外交策略。」

萬曆朝鮮之役 明軍援朝退敵

「公元1388年,李成桂發動政變,公元1392年登上王位,改國名為朝鮮,開啟了朝鮮王朝500年基業。他推崇儒學,對中國稱臣朝貢。1592年,朝鮮發生壬辰倭亂(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派軍援朝,朝鮮名將李舜臣與明軍互相配合,打敗了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發生變化,始於1894-95年的甲午戰爭,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實質是日本人控制下的朝鮮政府,終止向清政府朝貢、冊封關係。1897年,朝鮮成立『大韓帝國』,從此國號稱「韓」或「大韓帝國」;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翌年俄國戰敗,日本徹底控制朝鮮,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9年,朝鮮獨立運動人士安重根刺殺了日本首任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即與李鴻章簽署《馬關條約》的日本前首相),掀起朝鮮半島抗日運動的序幕。」

「1910年,朝鮮與日本簽訂《日韓和平條約》,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到了二戰時期,日本大量掠奪朝鮮勞動力,強徵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

「1913年起,朝鮮抗日運動日益高漲。1919年3月1日,發生了三一運動,獨立運動領導人在海參崴、上海及漢城(今首爾)成立了臨時政府,開始領導朝鮮半島的獨立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朝兩國人民結成抗日聯合陣線,並肩作戰,其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師長的金日成,1937年在普天堡夜襲日軍,史稱普天堡戰役,儘管殲滅的日軍人數不多,但這場戰役對朝鮮卻意義重大,因為普天堡戰役是朝鮮人打回國內為數不多的少數戰役之一,今天普天堡已成為朝鮮的革命勝地。」

韓戰初期美軍節節敗退,1950年9月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扭轉了局勢。(Wikimedia Commons )
韓戰初期美軍節節敗退,1950年9月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扭轉了局勢。(Wikimedia Commons )

二戰結束韓戰爆發 南北分裂

以上簡述了朝鮮半島分裂前的歷史,至於朝鮮南北分裂的歷史,可以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界。「1945年8月,根據同盟國的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三八線以北為駐朝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之後,美國和蘇聯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1948年8月,南部在美國支持下,建立大韓民國,同年9月, 北部在蘇聯支持下,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國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和意願進行統一,因此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光在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期間,在三八線附近發生了二千多起糾紛和衝突,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朝鮮戰爭,27日美國正式參戰,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美軍逼至釜山一帶,攻佔了韓國九成領土,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仁川登陸,開始大舉反攻。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逐回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朝鮮戰爭舉行首次停戰談判」,此後,雙方談談打打,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議,歷時近三年的朝鮮戰爭告一段落。

徐玉蘭教授分析,朝鮮戰爭的停戰原因,外界有說法歸因於蘇聯領袖斯大林1953年逝世、美國戰略重心不在朝鮮半島,而在歐洲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交戰雙方皆損失慘重,難以承受戰爭帶來的後果──死亡人數140多萬,離散家庭人口達1000多萬。然而,1953年美韓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個條約,美軍駐韓直到今天。

她指出,即使在韓國,反映朝鮮戰爭和國家分裂痛苦,希望和平的影視作品也很多,例如《太極旗飄揚》等等。

1980年韓國發生光州事件,導致數千人死亡或被捕,圖為電影《逆權司機》重現光州鎮壓場面。 (YouTube截圖)
1980年韓國發生光州事件,導致數千人死亡或被捕,圖為電影《逆權司機》重現光州鎮壓場面。 (YouTube截圖)

由威權走向今天 韓國民主路長

「1948年,李承晚在美國支持下,出任大韓民國總統,但他實行的是獨裁統治,因此在1960年被張勉為首的民主黨派推翻,1961年5月,張勉又被朴正熙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朴正熙執政長達16年,儘管他也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但他對韓國的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終使韓國的經濟騰飛,也創造了『漢江奇跡』,更令韓國躋身『亞洲四小龍』。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韓國中情局長金載圭擊斃。1980年,全斗煥出任韓國總統,但他也是實行獨裁統治,韓國人民為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不斷掀起,以青年為主的罷工、示威浪潮此起彼伏,其中,19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導致數千人被殺被捕最為典型。近年來,以光州事件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湧現,揭示歷史真相。去年,《出租車司機》 (港譯《逆權司機》)上映,在韓國國內外受到高度評價,光州事件對韓國民主化進程意義深遠,是韓國現代化民主運動的一個新起點。」

「1987年,盧泰愚當選韓國總統,他是首位通過全民投票選出的總統。1997年,金大中當選總統,他推動「陽光政策」,200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來的盧武鉉也繼承了金大中的對朝政策,積極與朝鮮進行對話、交流,「到了李明博、朴槿惠的時代,儘管也有斷斷續續的交流,但總體來不盡如人意,而且2010年爆發了延坪島事件和天安艦事件,這兩起事件給兩國關係帶來了很大影響,甚至使兩國關係愈來愈惡化。」

延平島炮擊事件和天安艦事件,一度令兩韓進一步惡化。(亞新社)
延平島炮擊事件和天安艦事件,一度令兩韓進一步惡化。(亞新社)

身土不二 韓國人愛用國貨

至於韓國經濟方面,徐玉蘭教授認為最大特點便是「身土不二」,「韓國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強調選擇本國產品,抵制外國產品,以此來保障民族企業的發展。」

「整體來說,韓國的教育是民族主義的教育,2008年韓國人進行長達十多個月的示威,抵制美國牛肉進口的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韓國的傳統文化,為人熟悉的有假面舞、扇子舞等,而現代則以『韓流』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最為人熟悉,除了韓劇,『韓流』也包括音樂、旅遊、飲食、服飾等,其中最特別的還包括整容。」

「再來看看韓國的媒體,韓國有三大無線電視台,即KBS、MBC和SBS,但在朴槿惠彈劾案中,傳統的媒體沒有很突出的表現,反而新興的有線電視台如JTBC、tvN等表現出色,其中JTBC全力揭發彈劾案中的相關文件,反映商業電視在政治危機中,選擇的不是政治,而是收視率和市場,它們成功後,反而得到更大的市場、更多的廣告。由此可見,韓國的媒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在李承晚、朴正熙和全斗煥的威權時代,媒體服從政府。到了盧泰愚、金大中當總統的時期,民主政治有了發展,媒體與政府達成一種民主協商的默契。盧武鉉上台實行大改革,改變了大企業壟斷媒體市場,但到李明博、朴槿惠執政時期,韓國似再度收緊對媒體的管理。」

中韓關係跌宕 今年盼迎新階段

最後,徐玉蘭教授談中韓關係的四個階段:1949-1992年建交前,是敵對、隔閡的階段,由於美國支持的李承晚政府不是社會主義陣營,加上爆發朝鮮戰爭,中國支持朝鮮,這種狀態造成了40多年的隔閡。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正式承認韓國,加上此前中美關係已解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中韓兩國關係因此進入快速啟動階段。從2002年起,中韓關係進入「蜜月期」,彼此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蓬勃。然而,2016年起,韓國宣布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導致中韓關係惡化,進入「跌宕起伏期」。「文在寅總統上台後訪問了中國,兩國關係出現轉機」,今年是中韓建交26周年,隨着韓鮮半島出現和平暖流,相信中韓關係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下一篇,徐教授將談朝核問題與中朝關係,敬希留意。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