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9:58:0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亦遊、亦學、亦交流

——談與「姊妹學校」發展的方向(上)

《施政報告》提出在來年向每校提供12萬,以資助本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姊妹學校」,即引來同工的不同反應,有的覺得資助不足;有的卻「倍感憂慮」,對「姊妹學校」這計劃心生疑惑。筆者任教之學校,於去年與省內一所中學結盟成為「姊妹學校」,期間進行了多次的互訪交流,就「如何推行」、「推行目的」和「效果」而言,頗值得與同工分享。期望在釋除同工對「姊妹學校」計劃的疑慮同時,能收拋磚引玉之效。
《施政報告》提出在來年向每校提供12萬,以資助本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姊妹學校」。特首的話音剛落,即引來同工的不同反應,有的覺得資助不足;有的卻「倍感憂慮」,原因是他們認為兩地文化的差異無助學與教的交流,於是對「姊妹學校」這計劃心生疑惑。筆者任教之學校,於去年與省內一所中學結盟成為「姊妹學校」,期間進行了多次的互訪交流,箇中的經驗,雖說不上寶貴,但就「如何推行」、「推行目的」和「效果」而言,頗值得與同工分享。期望在釋除同工對「姊妹學校」計劃的疑慮同時,能收拋磚引玉之效,優化「姊妹學校」的計劃。
 

結盟原則

 
我校是一所直資高中書院,校舍不大,學生屬草根階層,學習動機也不強。校長為拓濶學生的視野,去年與省內一所中學結盟成為姊妹學校。在選擇與國內學校締結姊妹學校時,校長深知「齊大非偶」,所以在選擇「姊妹」時,所選的對象不是「省一級」的學校,而是市的非重點學校。這樣,「姊妹俩」便有共同的目標——「一起提升」。也因為「姊妹俩」有共同的目標,所以兩校的交流,並不是只「安排兩地兩校學生定期交流,模式或是安排觀課,或是進行小組討論,或由兩地學生各充當對方的小老師」的交流模式,而是透過兩校的協商,安排一些以學生為本的相互交流活動。
 

清晰的「姊妹心」

 
「姊妹學校」的交流,有別於「遊學團」,不是「曾經到此一遊」的活動。是故在安排交流活動的基本考慮,除有校本的目的外,更應有延續與承傳。兩地兩校,環境設施、人事體制、課程設計甚至教學語言也有分別。所以在結盟之時,兩校除了要有清晰的共同目標外,更應有「姊妹心」。
 
我校與姊妹學校結盟之時,就以「提高兩校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教學研究及建構兩校情誼」為目標。把持着這個「姊妹心」,過往兩年的交流活動,均依從這設定之目標為取向。
 
過往兩年,為「提高兩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發展教學研究」,我校和結盟學校共同舉辦過的活動頗多,當中最經典而又持續發展者,包括:
 

辯論比賽

 
在2013年,兩校結盟之初,兩校因應「提高學生對演說和辯論的興趣及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之目標,決定舉辦「智才杯」辯論比賽。首場比賽於我校進行。因應兩校的教學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我校與姊妹學校協商,取得共識,共同訂出辯題、評分準則及語言,由於比賽在香港舉行,比賽方式是港式的比賽模式。比賽當日,全校同學在禮堂觀看這場比賽。在這場比賽之前,我校同學對辯論全不感興趣,可是在比賽完結後,有同學即時主動參加學校的辯論學會。比賽過後,我們發現,同學對學校有了歸屬感。強弱懸殊,我們的姊妹學校拿着「智才杯」和「最佳辯論員」奬凱旋回家,他們的勝利,引發他們全校同學對辯論的興趣,也使學校全面推動辯論的活動。他們舉辦了級際辯論比賽、班際辯論比賽、及全校的辯論比賽,學校把辯論視為重點發展的活動,他們於去年在全市辯論比賽得到優異成績,該校也因此而步向市重點中學。
 
今年,依次輪替,我們的姊妹學校接任「智才杯」辯論比賽的主辦單位,經去年一役,我校的辯論隊,陣容強了,是次「遠征」,一行二十人,氣勢旺盛。結果雖然還是敗下陣來,卻在個人表現上,贏得「最佳辯論員」奬。比賽過後,兩隊隊員聆聽評判的意見,互相交流辯論心得,同時,比賽在內地進行,所探用的賽制,是國際賽制,同學們眼界闊了,得着多了。
 
這兩年的辯論活動,讓我發現,要維持姊妹學校的「情」,必須有清晰的共同目標。
 
篇幅所限,下期待續。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