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研究蔣介石日記第一人、曾著作四冊《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教授,上月初應邀出席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樹仁大學歷史系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的「中國與世界:競逐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講題為「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精闢獨到,主要論點包括:一、孫中山先生為反對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投入極大精力;二、德國人資助孫中山「護法」,令人想起德國人資助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但德國助列寧之數額肯定遠超孫中山;三、孫中山提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以促進世界文明的見解正確。本社分三篇刊登楊教授的演講內容,此為第三篇。
倡中德俄合作 打倒北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俄國和德國的社會矛盾。
楊天石教授指出,長期戰爭的消耗令俄國的經濟體系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終於在1917年3月(俄暦2月)8日至12日爆發了2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304年歷史的羅曼諾夫王朝告終,俄羅斯出現兩個並存的政權──臨時政府與彼德格勒工農兵代表蘇維埃。4月6日,列寧在德國政府和軍方支持下,從瑞士回國。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人,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史稱「十月革命」。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政府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退出大戰,條約內容包括割地賠款,惟不久德國戰敗,蘇俄立即廢除條約。
孫中山注意到俄德政局的迅速變化,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成功,他均有電賀;德國戰敗,魏瑪共和國成立,他又認為德國「已投入世界思潮中,實可謂武力及軍閥之力已為民眾力所敗」。1918年11月,孫中山向德國提出中德攜手合作,驅逐英日等協約國在華勢力,又呼籲德國聯絡俄共,讓俄境內約12,000名華人,與10,000名德軍合組軍隊打回北京,打倒北洋政府。惟當時德國已戰敗,德國人認為孫中山的計劃「近乎狂想」,無法實行。
然而,孫中山並沒有放棄中德俄三國聯盟的想法,1921年7月,他再派代表朱和中赴德,與同樣主張三國聯盟的德國前駐華公使、前外長辛慈聯絡。孫中山認為德、俄將能以「對等之條件」對待中國,其政策將最有利中國。朱和中歸國後,孫中山又派鄧家彥赴德執行此任務,惟1922年陳炯明兵變,搜出孫中山派朱和中赴德時的三封信,並在香港報章發表,引起一場風波。
號召世界各國 投入中國實業
與此同時,這段期間居於上海的孫中山,又開始以英文起草《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這份計劃洋洋灑灑,分為六大部分,包括:
一、建設北方大港、南方大港;
二、建設10萬英里鐵路、碎石路100萬英里;
三、增設遍及全國的電報線路、電話、無線電;
四、建立冶鐵、煉鋼、製造水泥的大型工廠;
五、發展礦業、農業、發展蒙古和新疆的灌溉;
六、向東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移民等。
楊教授指出,這是一項雄心勃勃,使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龐大計劃,需要大量資金。孫中山號召世界各國「利用戰時宏大規模之機器」,「完全組織之人工」,轉而投入中國的實業。這樣,既可幫助中國取得「突飛猛進之進步」,又可幫助各國解決「戰後工人問題」,真是「一舉兩得」。
孫中山認為,戰後各國要恢復戰前經濟狀態,必須開發中國「富源」,使中國成為世界「無盡藏之市場」和「吸收經濟之大洋海」,消納餘貨,吸收資本,「凡諸工業國其資本有餘者,中國能盡數吸收之」。孫中山認為,這樣就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商戰」,他說:「近世世界戰爭,已證明人類之於戰爭,不論或勝或負,均受其殃,而始禍者受害彌重。此理於武力戰者固真,於以貿易戰者尤確也。(美國)威爾遜總統今既以國際同盟(國際聯盟)為防止將來之武力戰爭,吾更欲以國際共助中國之發展,以免將來之貿易戰爭。則將來戰爭之最大原因,庶幾可以根本絕去矣。」
受威爾遜影響 圖消弭競爭杜絕戰爭
楊天石教授認為,孫中山起草《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有多重目的,其一是為了吸引外資,振興中國實業,同時也受了美國威爾遜主義的影響,企圖為人類找到一條消除商業戰爭,從而消除武力戰爭的道路。
孫中山不僅希望消除將來的「武力戰」,也希望消除看不見硝煙的「貿易戰」,然而,楊教授指出孫中山不了解的是,毀滅生命,財產和人類文明的戰爭固然要反對,但正當的、合理的商業競爭卻可促進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的發展,是不會消滅也不應消滅的。孫中山以為中國的實業發展了,「富源」開發了,「貿易戰」就會消失,「武力戰」也會隨之絕跡,未免過於天真。
與中德俄三國聯盟倡議相比,《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無疑更面向世界,目的是寫給各國的政治家和實業家作參考。計劃起草後,孫中山首先寄給美國官方,儘管反應正面,卻無實質意見。倒是美國商務總長提出了質疑,指即使實行該計劃的一小部分,尚需「數十萬萬金元」,而多數項目在初期的若干年間不可能獲得巨大利潤,「其必要之債所需利息如何清付」?這個問題確是孫中山無法回答的。
首倡資本主義「造成」社會主義
無論如何,《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為中國的現代化提出最初的藍圖,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指出新路徑、新展望。尤為重要的是,孫中山稱:「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
楊天石教授認為,孫中山超出同時代許多中國革命家的高明之處,是並不一味排斥資本主義,且承認它是促成「人類進化」的「兩種經濟能力」的一種,主張「取那善果,避那惡果」,提倡開放政策,力圖吸收外國資本、外國人才、外國技術和管理方法,用外國的資本主義來「造成」中國的社會主義,「顯示出孫中山的睿智和辯證精神」。
楊教授進一步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以來的歷史,已經證明孫中山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的見解是正確和可行的,在可見或可預見的未來,歷史也許就會這樣一步步發展下去。
本系列文章
孫中山反對段祺瑞 力阻中國參戰──楊天石解讀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爭議
「中國版列寧」反對參與一戰? ──楊天石教授解讀德國資助孫中山經過
孫中山力倡開放 吸外資振興經濟──楊天石教授解讀一戰後中國現代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