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老師地位古今轉變

我國古代本來是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讀書人、儒生、教師向來地位崇高,為社會百姓所尊重。但元朝後,讀書人地位已難復從前。文化大革命更對讀書人打擊至深。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人、教師的地位今不如古。

書中自有黃金屋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靈魂,這是本欄上篇文章的主題(見本欄2018年4月26日),而教育改革的成敗又與教師地位的高低有密切的關係。簡單點說,教師社會地位高,改革較易取得成果,反之亦然。

我國古代本來是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讀書人、儒生、教師向來地位崇高,為社會百姓所尊重。《管子》記載古之四民:士農工商,士人(即讀書人,古稱儒士、儒生)為社會的最高階層。宋朝時更至高峰,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兩句出自北宋啟蒙文學的《神童詩》,把所有行業都給讀書人比下去。宋真宗更赤裸裸的把讀書跟「錢途」直接掛鈎: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一生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讀書人乃至教師的尊崇社會地位無與倫比。

北宋、南宋後,中原為外族人蒙古人所統治,儒士的地位大不如前。舊說有元一代,社會分十種階層,底層為「八娼九儒十丐」;新近研究指出,元朝絕對不是儒士的天堂,但地位仍遠高於娼妓和乞丐,乃至軍、匠等服役人戶。

仗義每多屠狗輩

元朝後,讀書人地位已難復從前。明時有官員曹學佺審案畢後,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把讀書人的背棄情義、違良心行事的行為,還不如殺豬屠狗,從事體力勞動等低賤職業的人!另清朝黃景仁有《雜感》詩云:

仙佛茫茫兩未成,祇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水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清中葉後,內憂外患,讀書人對動蕩時局常感無奈。唯黃景仁是乾隆時人,成詩時年約20,因感懷材不遇,一事無成,才寫下怨憤、自嘲詩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面對困厄時局、家難國仇,讀書人能做的似乎「祇知獨夜不平鳴」。

頭顱擲處血斑斑

但這是否表示讀書人就不能報國?當然不是,遠的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均是家傳戶曉的故事。近的黃花崗義士林覺民,其《與妻訣別書》寫在起義前夕,情辭懇切,大氣磅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寫得血淚俱下,讀之無不動容!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拋頭顱、灑熱血,為國盡忠,即便為國捐軀也無恨無悔,這才是「庶幾無愧」!

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為「黃花福州十傑」之一。(Wikipedia Commons)
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為「黃花福州十傑」之一。(Wikipedia Commons)

文革打倒臭老九

新中國成立,政治運動一個接着一個,對讀書人打擊至深的莫如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把階級敵人稱為黑分子,有「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叛(徒)、特(務)、走(資)」等,而知識分子(讀書人)則與上述「黑八類」同類,成為「黑九類」;加上傳說元朝為侮辱儒生,把儒生社會階級排在第九,於是「臭老九」之名就不逕而走。既是階級敵人,自是批鬥對象。文革時,讀書人、知識分子、教師的下場是異常悲慘。1978年,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當時已廢除國家主席,人大委員長堪比國家元首)葉劍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宣佈,文革死了2,000萬人,整了1億人,而知識分子所佔比例則無從得知。但知識分子既是資產階級敵人,是明確的必須打倒的革命對象,幾可推測其遭遇無疑是最痛苦的一群。

正己而後可正人

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人、教師的地位今不如古,原因為何不在本文探討之列。從上文讀書人地位的簡單發展,卻可勾劃出讀書人被尊重與否,應與其心志有正向的關係。讀書人為老百姓所尊敬,不只因為是知識的擁有者;更重要的應是讀書人能否對社會、國家、民族有所承擔,可以說愈有志向的讀書人,愈能為社會所尊重,這才是社會地位的最重要支柱。

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可為此作一註腳。這裏所謂的「為己」,當然不是一己的私利。這個「為己」是與孔子《論語.憲問》篇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互相呼應。「為己之學」乃為修養自己的品德,符合君子的行為。而且修養不是說說而已,還要行動、反省。讀書並不是「讀給人看」、取悅他人的「為人之學」。所以,若要提升現今教師的地位,積極的為教師開拓「為己之學」應是發展的主要方向。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