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篇四:費沙財富觀的啓示

費沙選擇了積極投入那些他認為是值得做的事件(events),雖然他的財富曾經大起大落,但他終其一生仍能愉快地生活。箇中的原因,相信與費沙的個人信念有着一定的關係。費沙的《利息理論》其中一個主要的觀點是:所有收入其實都是心理的、主觀的和內在的。正如他在其巨著《利息理論》中的第一章說:「人們腦海中的心理經驗才是他們收入的真正泉源。那些外在世界的事件之所以重要,純粹是因為他們能為人們帶來這些內在的心理經驗罷了。」
上回談了這麼多關於費沙的生平,無非是想闡明這位深明財富本質的經濟大師選擇用什麼方法渡過他的一生。正如前文指出,費沙選擇了積極投入那些他認為是值得做的事件(events),雖然他的財富曾經大起大落,但他終其一生仍能愉快地生活。
 

所有收入其實都是主觀和內在的

 
箇中的原因,相信與費沙的個人信念有着一定的關係。費沙的《利息理論》其中一個主要的觀點是:所有收入其實都是心理的、主觀的和內在的。正如他在其巨著《利息理論》中的第一章說:「人們腦海中的心理經驗才是他們收入的真正泉源。那些外在世界的事件之所以重要,純粹是因為他們能為人們帶來這些內在的心理經驗罷了。」(It is these events, the psychic experiences of individual mind, which constitute ultimate income for that individual. The outside events have significance for that individual only in so far as they are the means to these inner events of the mind.)由此推論,我們之所以認為外在的東西有價值,純粹是因為它們能令我們的內在世界產生一些歡樂的感覺。(…real income in general, consist of final physical events in the outer world which give us our inner enjoyments.)
 
是的,我們腦海中的心理經驗才是我們收入的真正來源,而我們要追求的,應是那些我們內心深處,深信是重要和具價值的經驗。那外在世界的事件的重要性,可能只是在於它們跟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的聯繫。重要的是,一旦我們沿用這角度看問題,我們可能跟着會問,究竟以上提及的聯繫有多真實和鞏固?我們甚至可能更進一步地問,究竟這些外在世界的事件,是否真的那麽真實,它們的性質,又是否客觀地不能改變,抑或在一定程度上很視乎自己怎樣看?
 

快樂源於「懂得如何有理性地管理自己」

 
這是一些很深奥的問題了。在2007年的汕頭大學生畢業典禮演講辭中,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説過,快樂源於「懂得如何有理性地管理自己」。若我們能細心地想,這句話是甚有意思和味道,也多少道出了人們要在這多姿多采,令人眼花撩亂的現像界中,泰然自處,並能找到自我,並不是一件看似那麽容易的一件事。從某角度看,外在世界的事件究竟是什麽樣的一回事,有時不是來得那麽黑白分明和持久穩定。在不少時候,外在世界的事件對我們帶來的感受,似乎是可以甚為飄忽和不穩定,怎樣將之管理,其實可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藝術。更重要的是,外在世界的事件可能是有着一定的虛幻性,有些時候,我們直接看到感受到的,可以只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迷惑,而人生的過程,亦可能是有若迷宮,要能悠然漫步地走出之,並不是一件看似那麽簡單的事。費沙的利息理論是一學術著作,他在裏面亦沒有談到更抽象的事情,但他在第一章所説,以及他一生的行為,相信是説明着,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應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這相信是費沙就財富這問題,為後世帶來的第一道啓示。
 

利息不是收入的一部分,而是收入的全部

 
除此之外,費沙理論的另一要點,應是在於強調累積資產的重要。費沙的名句是:所有能產生收入的就是資本,利息就是資本乘以息率;而財富就是所有收入折合計算的價值。因此,利息不是收入的一部分,而是收入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part of income but whole of income)。由此觀之,若我們要追求財富,我們是應不斷累積資產,蓋若能為我們帶來收入的資產愈多,我們的收入自然會愈多,財富也跟着會愈高。
 
重要的是,假若我們接受費沙的觀點,那麼我們對金錢的含意又會有另一重的體會。套用費沙的理論,我們需要追求的應是真實收入,而真實收入的定義則是那些能為我們帶來心靈上的快樂的東西,假若陽光或小孩子的歡笑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快樂,就是收入,在概念上與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是沒有分別的。若是如此,金錢財富的功用不過是可以用來換取一些能為我們帶來心理收入的東西罷了,但純粹追求金錢財富很可能會忽略了那些要從其他途徑才可得到的收入,愛情、友情、親情、健康、榮譽、公義、尊嚴或純粹只是内心的憩静無求,都可以是其中的例子。在2007年的汕頭大學生畢業典禮演講辭中,李嘉誠提到,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辦公室門上掛着這句話:「不是所有可以算的東西都是重要的,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被計算。」,可見即使是鉅富,亦體會到金錢財富的不足,以及非金錢財富的重要。是的,怎樣從金錢財富和非金錢財富之中取得平衡,可以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費沙本人似乎就對金錢財富並不是有很大的執着,他曾大富,不過最後成為了負資產,但他卻能快樂生活,這是否意味着他能從各種自己投入的活動中找到心靈上的收入,因此他内心的財富可能大致上都是在不斷增加?
 
除此之外,費沙理論的另一含義,應是我們應重視延綿不斷的收入,不要急功近利,因我們要增加的應是財富,而不是一時的收入。費沙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終日拼命做一些他認為值得做的事,而且致力做很多對後世有長遠影響的事情,例如推廣醫療保險、公共衛生、世界和平等。雖然這些耗費時間精力的工作令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未能再進一步,但他也在所不惜,這會否是因為他認為這些深具長遠影響力的事情,可以提供他心中認為是延綿不斷的收入,因此才是最值得投資的資產呢?
 
無論如何,從費沙的利息理論中,古多迪找到一個可能費沙自己也不大為意,但卻是源於他的利息理論的含意。這就是:欣賞能力可能是人類最值得投資的資產之一。可不是嗎?若我們欣賞能力高,那麼可能很多根本不用什麼錢就可得到的東西,我們也可從中獲得極大的心靈快樂,這樣無論我們的際遇如何,我們的收入與財富,也有一定保證。由此類推,能令我們有美好回憶的事件應是一些甚為值得投資的資產了。
 
筆者曾經打趣地跟一昔日的大學朋友說:「若你能擁有美好的回憶,那你一生人至少可擁有多一倍的快樂。」(If you can live with good memories, you can live at least twice as happier.)朋友聽後覺得頗有趣,不過他可能不知道,我的所謂真知灼見,其實不過是偷師自他在大學亦曾讀過的費沙利息理論罷了!
 

古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