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城市是大灣區龍頭?江門市有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從媒體所見,似乎重心在深圳,一是深圳與香港合作,另一是深圳向東擴展。

內地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哪個城市會是龍頭,廣州、深圳,抑或香港?要作龍頭不是誰說便算,在市場主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灣區,決定因素是區內人流選擇。人流去向反映各種經濟和社會需要,從商、上班,到旅遊、探親,顯示出的是經濟關係與人脈的深厚程度。當然其中也包括硬件(交通基建設施)與軟件(管理制度、措施、效率等)的因素。從市場的角度看,廣州與深圳的人口都有逾千萬,實際居住生活工作的人數均高於統計的常住人口。香港只是700多萬人,就算粗算也到不了1,000萬人。過境出入人口香港、廣州與深圳也差不多,差別只是香港海外人士較多,但三地佔絕大多數的還是內地居民。

論經濟規模,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與深廣相差不多,但是深圳與廣州都有超越香港的趨勢,差距擴大,而進出口貿易、商業零售乃至海運,香港均遜於深廣。時移勢易,香港的優勢已不再。而從人流的走向,香港與珠三角九市的關係淺薄。香港的內地客中,來自深圳的佔半數以上,但是亦只佔深圳出行人數的少數。其餘城市,包括廣州,出行到香港的人數佔總出行人數微不足道,不及當地往北京、上海的。香港雖然近在咫尺,即使回歸20年後,珠三角與香港的來往實際走上歷史低潮。從這個格局來看,香港不僅不可能是大灣區龍頭,甚且正在被邊緣化。

即使深圳亦主要與東莞、惠州來往。大灣區的龍頭非廣州莫屬。

江門市善用一帶一路的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從媒體所見,似乎重心在深圳,一是深圳與香港合作,另一是深圳向東擴展;重心在深圳的主要原因,是深圳極其積極主動。

在珠三角西部,廣佛同城化,也牽動中山。珠海受制於澳門,澳門的產業多元化發展緩慢,與珠海難有房地產以外的互動。相反,珠三角傳統的首善之地江門五邑,憑藉其廣大的土地(佔珠三角的四分之一),還未完全體現的後發優勢,更重要的是「承東啟西」的地理優勢,可能有更大的發展機會。五邑之地人脈本來十分優越,即使江門現時人口不多,約400多萬,但海內外的關係不限於港澳。關鍵是怎樣吸引人才,聚焦本地發展,不被廣州、深圳等吸納過去。要留住人才,本地發展便要與廣深錯位,且錯位之中更要顯出並駕的競爭力,產業發展便不能抄襲,或變成產業轉移之地,而是在珠三角、大灣區找出特殊發展道路,轉變為可對廣深港澳提供它們沒有的創新產業與服務。

江門市可恃的優勢應是一帶一路的建設,從人才到創新方向,都走在廣州、深圳之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巨大,大灣區各市還未能利用起來,江門能否奪得先機呢?另一是東南沿海鐵路連接廣西、雲南入中南半島各國,例如去年底開展的中越班列。這將會是今後貨運的大通道、江門的珠西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適當的話,或可借助地緣因素成為大灣區的物流中心。且看江門有否深圳的創新與努力。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