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疊式的學校功能

今天隨着教育政策及資源提供的變化,學校被引導走向全方位及多樣化的功能。

教育的意義,在於啓發潛能,培育良好品格,以及傳承文化。

走到今天新時代,教育主要由公營學校包攬,政府持續擴張教育的普及,社會期望學校發揮更全面的功能;學校成為必不可少,要能提供愈來愈全面服務的教育機構。

香港教育的轉變

半日制的學校成為歷史,早上至下午,主要是不同的學科課堂,放學後,接續有課外活動、才藝班、補課等等。也有上午上課,下午活動的學校。

學生成長與發展工作,有班主任、訓導、輔導、課外活動的不同範疇。還有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環保教育。原來的升學及就業輔導擴展為生涯規劃教育,又有職業專才教育,還有生命教育,各式體藝文化教育等。隨着教育改革及近年社會政策,又有專題研習、閱讀教育、STEM教育、全方位學習、服務學習,皆不可或缺。

教師主要職能是學科教學,因應政策或學校需要,同時編配於不同功能組別。

融合教育推行近20年,每校皆有各類型不同需要教育的學生,其中讀寫困難學生愈來愈多,特殊教育的分類也持續增加。

學校駐有社工、教育心理學家,以至聘任學生輔導員。也要推動家校協作,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更設有家長校董。又有商校協作,學生參觀企業,參與職業實踐,皆要有所安排。不少學校與內地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每年安排互訪交流,已成常態。

社會對教育充滿期望

隨着香港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政府收入累增,公營的普及教育要滿足社會愈來愈多期望,每年總有新撥款項目。這個學年新政府上場,大手筆的增加50億經常撥款,用於每校每班增加0.1個教席,每校30萬用於增聘科技人員津貼,新增特殊教育統籌主任職位等。

近年政府增撥資源,多以津貼形式撥款學校,用於特定用途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其中分屬經常津貼或有時限津貼約共30項。各項津貼專款專用,指定年度或時限內使用,學校運用資源的管理政策,需要各自立項、依規條使用撥款,興辦相關各類活動,務求限期前悉數開銷,以減少津貼餘額被政府部門徵回的可能。這就形成立項、辦活動、開銷撥款、趕死綫的不斷循環。

筆者唸中學的年代,並不察覺學校有安排訓導、輔導、課外活動的教師分類。今天隨着教育政策及資源提供的變化,學校被引導走向全方位及多樣化的功能。學校原來以學科課堂教學為主,轉化為可以具備更充分發展學生不同的興趣,提供更多元化學習機會的機構,為培育學生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提供較充分的條件。但也因為政府盈餘連年大增,社會形勢連年變化,帶來學校領導與管理的持續挑戰。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