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香港只是觀眾?

美國是國際政治博弈的老手,不是省油的燈;要針對中國,怎會只靠關稅一招。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山雨欲來,成為全球焦點。對香港有什麼影響?至今為止,最大影響是股市波動:美股大跌,港股也連番下挫。貿易戰還未開打,全球市場已經作出反應,重創股市,香港也不例外。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中美貿易戰即使不會直接捲入香港,然而金融市場波動,香港已經率先受到衝擊。

當前的這場中美貿易戰,令我想起1990年代的最惠國待遇(MFN)。「八九六四」之後,美國以最惠國待遇作為制裁中國的武器,要求大陸改善人權,否則就取消對華的最惠國待遇地位。當是時也,中國處於下風,官方口徑雖然仍「堅持」外國不得對中國人權問題說三道四,然而私底下對美方作了不少讓步,包括准許一批民運人士離國、承諾改善人權等。低聲下氣,原因是有求於美國。與此同時,香港就擔當游說角色,呼籲美國不應把人權和貿易掛鈎、不要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以免損及香港。

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大不如前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香港對中國經濟起着重要中介作用,是內地對外貿易的主要中轉地,也是外資進入中國內地的重要渠道。改革開放初期,大陸的經濟跟國際市場仍未接軌,香港成為了內地對外的主要窗口,幾乎壟斷了全國對外經濟的聯繫。

但是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香港作為內地經貿發展的中介地位漸趨式微。香港在金融、物流、航運等方面,在內地對外經貿交往中雖仍然充當橋樑,但重要性已不斷下降。現在除了金融尚未完全開放,中國在物流和航運已接通了全球網絡,可以直接交易,香港的中介地位正不斷削弱。

在最惠國待遇年代,香港是大陸的主要窗口;遇上貿易摩擦,香港也會替大陸當說客,角色十分吃重。到了今時今日,中美要打貿易戰的話,香港對內地已幫不上什麼忙。從這個角度看,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顯然是大不如前!

加入WTO之後,中國借助自由貿易冒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國際貿易、物流運轉和整個生產鏈結構都出現了翻天覆地變化。利用關稅打擊貿易對手,其實已經過時,起不了什麼作用,這方面美國心知肚明。美國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曾表示「我們肯定不希望打一場貿易戰」;財長Steven Mnuchin則強調美國的目標「不是與中國打貿易戰」。不希望打貿易戰,那麼美國到底想要什麼?

美國針對的是維持霸主地位

美國這次提出的「301調查」報告針對的徵稅範圍很清楚,主要對準了以下項目,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機械人、新能源、高鐵、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設備等,都是中國努力爭取領先地位的高科技產業。加入WTO初期,中國還是「世界工廠」,為美國大企業的產品加工,從事的都屬於低技術生產;現在中國開始轉型進軍高科技產業,在某些領域取得矚目成績,美國開始感到威脅。貿易逆差只是觸發點,美國要針對的,其實是知識產權、保護核心技術,確保美國在科技領域領先,維持霸主地位。

美國是在4月3日發布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打算對中國輸美的1,333項共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來勢洶洶。但很多人都明白,這不過是華府的談判策略,毋須太過認真。然而內地媒體對美國打貿易戰的舉措卻表達了非常強硬的回應:《環球時報》社評稱「即使中美貿易歸零,中國也不會後退」,又表示會「用打抗美援朝的意志打對美貿易戰」,甚至說「不惜任何代價」去打這場貿易戰。

相比之下,前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就冷靜得多。他在3月27日一個論壇上表示他不贊成用「貿易戰」這個名詞,龍永圖認為美國總統是首先發起了一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行動」,他有權這樣做,中國當然也做了回應。這名貿易談判專家強調:「我現在最怕的就是我們中國的,也包括外國的一些一知半解的專家過度解讀。目前最需要的是理智、準確的解讀,讓市場平穩下來。」(訪問刊《財經》雜誌,4月2日)

中國經濟增長向來靠「三頭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出口現在仍然佔內地GDP(本地生產總值)約16%,而美國仍然是中國貨的大買家,美方有很多打擊中國產品和生產商的方法;相反北京提出的報復關稅已佔中國從美國購買商品的三分之一以上。相比之下,中國的反擊招數較少。但是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和操控能力較美國高,政府可以利用銀行體系支持受關稅打擊的行業,保護經濟免受企業裁員或倒閉影響。相反,美國的豆農、汽車、化學品等受中國報復針對的產品,它們的生產商都是特朗普的支持者,豆農已經公開表示反對總統的制裁行動。在這場角力中,美國佔不到任何甜頭。當年的最惠國待遇壓制不了中國,今時今日更不可能。

倘「關稅牌」打不響 美國還有後着

美國是國際政治博弈的老手,不是省油的燈;要針對中國,怎會只靠關稅一招。有迹可尋──如果「關稅牌」打不響,美國還有後着,就是宣布「中國操控人民幣匯價」,然後要求人民幣升值,把戰場由貿易轉到金融。貿易戰,中國容易應付,因為自己站在「維護自由貿易」的道德高地,而且歐洲和美國主要貿易夥伴都不會支持關稅制裁;人民幣匯價就複雜得多,因為中國仍未開放資本帳,美國要拿出中國「操控」貨幣匯價的「證據」不難,中國要得到其他國家「聲援」並不容易。

另一招是政治:《台灣旅行法》容許台美高官互訪是其中一招;支持香港「民主化」、撐藏獨和疆獨等流亡人士,都會是「備用」招數。一旦美國用這些方法,貿易戰就會演變成政治角力,香港也會捲入中美互鬥的漩渦。

北京高調反港獨、表明零容忍;然而單靠本地力量,港獨成不了氣候。如果美國兵行險着,以支持港獨作為跟北京討價還價的手段,港獨才會成為真正的威脅。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