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大水坑有一座天主教隱修院,院內的修士足不出戶,差不多與外界隔絕,除非教友,甚少人專程而來。這是熙篤會在1950年代初建立的聖母神樂院,曾經自設乳牛場,因生產鮮奶而揚名。自從牧場遷出後,神樂院復歸平靜。
熙篤會(Cistercians)由本篤會修士於1098年在法國東部熙篤村創立,之後向外發展。19世紀末,熙篤會一支嚴規熙篤會(Trappist)來到中國,在河北楊家坪建立聖母神慰院,1928年在河北正定成立聖母神樂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熙篤會離開中國,其中一批修士於1950年來港,翌年在人煙稀少的大嶼山東岸山坡搭建木屋,之後重建聖母神樂院,繼續過隱修生活。
聖母神樂院的修士每日凌晨3時起床,3時半到聖堂開始「更課」,約8時半勞動。他們一天共有七次禱告讀經,晚上7時半完成「寢前經」後就寢。他們奉行聖本篤提倡的虔修生活,經常保持靜默,每日大部分時間只是祈禱、勞動和讀書。
60年代初,有熱心教友贈送乳牛給神樂院,希望為神父和修士提供牛奶飲用。其後開始繁殖乳牛,生產「十字牌」牛奶(Trappist Dairy),供應給外界飲用。80年代末,院方把十字牌的經營理念託付給一間廠房,在元朗生產牛奶,如今神樂院只留下牛房遺跡。
中世紀式聖堂
1955年神父發起興建一座聖堂,秉承熙篤會的簡樸作風,以花崗石築砌,沒有加上裝飾。聖堂平面呈長方形,聖所布置富有中世紀味道,牆壁懸掛耶穌釘十字架與聖母的圖像,兩側闢有密封走廊,但開了一列圓拱石門貫通中殿,上方則襯以一列圓拱窗。外面有座四層高的鐘樓,聖堂向海的牆壁可見TM兩個字母,代表Trappist Monastery。這是聖母神樂院的舊稱,2000年已改名Our Lady of Joy Abbey。
聖堂門外有本篤會會祖聖本篤(St Benedict of Nursia)之像,他被譽為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創立者。遊人可進入聖堂祈禱,但只可坐在後排和閣樓的座位。中殿兩側各有兩排舊式木椅,面對面排列,並非朝向聖所祭台,是給修士祈禱之用。
聖堂位於高地上,靠「永援聖母橋」(1960年)連接外面的山路。路旁有座花園,入口門樓亦富中世紀色彩,三角楣前後分別刻了拉丁文,意謂「進入者得平安,離開者享安樂」。藍色和白色是象徵聖母的色彩,花園、園內的聖母亭和永援聖母橋過去都呈藍色,但近年改髹白色,感覺不及從前漂亮。
聖母亭於1979年建成,以中式設計,呈六角攢尖頂,周圍設有六角形圍欄。亭中擺放法蒂瑪(花地瑪)聖母像,正面刻有一副中文對聯:「靈形迭現,法蒂瑪牧童聆訓;慈光普照,大嶼山隱士獻身」。據天主教會記載,聖母於1917年在葡萄牙花地瑪(Fatima)向三名牧童顯現,自此頭戴皇冠、身穿白衣和雙手合什的花地瑪聖母受到教徒敬拜。下聯的「慈光普照」四字,似是將聖母比作中國人熟悉的觀音,使天主教融入本地文化中。
聖母亭基座正面寫上「看你的母親!」,此句取自《聖經‧若望福音》,是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對門徒交帶的最後一句話。亭的圍欄有A和M兩個英文字母的合體裝飾,代表「萬福瑪利亞」(Ave Maria)。
受難日拜苦路
聖母神樂院位置偏僻,主要靠船隻出入,現有公司經營街渡往來坪洲、神樂院和稔樹灣(愉景灣)之間。在碼頭登岸,走10分鐘山路便可到達神樂院。愉景灣今天已變成大型住宅區,水陸交通方便,由該處走半小時也到神樂院。辛苦一點,可由梅窩翻越山頭前往,約需兩個小時。
聖母神樂院平日少見遊人,甚為寧靜,但每年的耶穌受難日,就有不少朝聖者遠道而來。因為該院開闢了一條戶外苦路,由碼頭伸延至永援聖母橋,沿途在14棵大樹掛了十字架,上面貼上耶穌不同表情的頭像,分別寫了「判決」、「迎架」、「跌倒」、「遇母」、「分擔」、「印容」、「重跌」、「叮嚀」、「摔倒」、「剝衣」、「被釘」、「懸架」、「卸屍」和「安葬」等字,扼要地講述耶穌受難重點。院方在苦路之後加設「復活」一站,表達耶穌的死亡只是過程,復活才是最終目的。
拜苦路敬禮源於早年歐洲朝聖者前往聖城耶路撒冷瞻仰基督受難地方,他們回家後做了一些苦難紀念牌,以便繼續進行苦路崇拜。到了17世紀,方濟會修士利安納(Leonard of Port Maurice)大力宣傳拜苦路敬禮。1731年,教宗格來孟十二世(Clement XII)正式確定苦路14站,每站介紹一個事蹟。這些事蹟有些載於四福音書,有些屬於口傳。現今的天主教堂幾乎都掛有14處苦像,方便教友瞻仰敬禮,但像聖母神樂院在戶外設有苦路則甚罕見。
耶穌受難日下午,聖母神樂院舉行朝拜十字架敬禮。修士穿上中世紀年代的白色衣袍,赤足進入教堂,由神父主持禮儀。當日聖堂後排和閣樓坐滿教友,讀經和講道之後便朝拜十字架,先由神父和修士開始,繼而輪到教友。眾人脫去鞋子,一步一叩拜來到祭台前,親吻苦難十字架。
彌撒結束後,部分教友繼續留下,隨神父和修士步行下山,由苦路第一站開始拜苦路。他們每經過一個十字架便停下讀經和默想,直至最後一站,紀念耶穌的苦難和復活,過程莊嚴肅穆。
聖母神學院默默地守在大嶼山東岸近60年,一直鮮為人知。院內的隱修生活及中世紀傳統,都是香港罕見。聖堂的設計和布置也是獨一無二,然而它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亦少有學術文章介紹,彷彿被人遺忘似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