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與反對派同床異夢

我曾經說過,反對派在政治上不可能與政府達成全面和諧,理由很簡單,這會令其失去作為反對派的地位,更不用說其核心選民基礎了。

林鄭月娥是否想跟反對派「大和解」?抑或我們看到的只是為了公共消費製造的假象?我的看法是反對派與林鄭月娥的融洽關係,不會發展出深厚的根源。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表現得像好朋友,如今,才過了幾個月,一場貿易戰卻山雨欲來。

在反對派與前任特首梁振英經歷了互相憎惡和政治風波不斷的5年後,林鄭入主特首辦,即承諾伸出友誼之手而不是拳頭。她的開局很順利,但隨後卻因為取消反對派議員和參選人的資格、高鐵一地兩檢、國歌法,以及新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的僭建風波而搞得焦頭爛額。

林鄭示好 反對派見好就收?

即使這樣,林鄭和反對派為了上述議題產生的摩擦,從未惡化到梁振英時期所看到的敵意水平。我敢打賭,如果涉及僭建的梁振英被任命為律政司司長,反對派一定對「醜聞」窮追猛打,就像他們拒絕就UGL事件「放過」梁振英一樣。

現在,經過了九個月的磨合期後,林鄭顯然要吸引反對派回到剛萌芽的和解狀態中,她不僅聯同多位司局長出席民主黨周年晚宴,甚至還捐了30,000元。

無論出於什麼理由,反對派立法會議員現在對待林鄭月娥還是小心翼翼的: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他們沒有刁難她;無論是她發表施政報告,抑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儘管他們也提出了批評,卻沒有即場反對,他們只是對一些敏感議題,例如對國歌法表示不滿。許多反對派議員同意參加大灣區考察團。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們已停止了對鄭若驊的猛烈攻擊。

這是持久和平還是暫時休兵?有些評論認為,林鄭出席民主黨晚宴並捐出30,000元,顯示她與反對派有解凍的跡象,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反對派便可以用平價來收買。林鄭一邊表示「不好意思」,一邊又認為公眾過度解讀她的捐款。她還歸咎特首辦「一位技術同事」自作主張,在社交網站上加上「大和解」的標籤(hashtag)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她與政黨「沒有大仇恨」。

特首與反對派 不是天然盟友

信不信由你。然而,政治捐款很少沒有預設的訊息。林鄭的話可理解為她與反對派關係友好,毋須「大和解」,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行政長官和反對派不是天然的盟友,敵意一直是兩者關係的標誌。自主權回歸以來,行政長官與反對派的關係都顯得障礙重重。

就算林鄭有心打破僵局,她與反對派也只會同床異夢──行政長官被認為把北京的利益置於香港利益之上,而反對派則標榜自己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反對北京的干涉。

北京要求行政長遵循一國先於兩制的方針,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這個要求更加突顯,然而支持反對派的是他們的選民,而不是北京,大多數反對派核心支持者不願看到一國「吃掉」兩制,這就是為什麼地區直選中的選民比例,往往是六成人或五成半人支持反對派的原因。

民意厭倦激進 好鬥難得選民心

但是,反對派在最近的立法會補選中失去了對選民比例的掌握,這表明民意正在擺脫激進政治,趨向溫和。我在立會補選前說過,選民的取向只是某個特定時間公眾情緒的反映。儘管如此,政治圈甚至會浮躁到猜測這種情緒能持續多久。

在最近的本土主義和港獨運動興起前,反對派被視為溫和而不是激進的力量。直至支持獨立的反對派游蕙禎和梁頌恆,因為在立法會作出不當宣誓,被取消議員資格而展開「抗爭」時,反對派予人「溫和」的印象逐漸改變,並一步步遠離溫和選民,站到了主張自決的年輕激進分子一邊。

當北京收緊對香港的控制,將自決和港獨等同起來時,許多中間選民在補選中放棄了反對派候選人。反對派並沒有錯過選民傳達的這個信息,他們明白,是時候擺脫激進和拉布的形象了!

林鄭月娥也明白,經過五年梁振英好鬥風格的管治後,她應該給人與反對派達致和解的印象。儘管反對派在補選中失利,仍代表着很大一部分選民。這為林鄭與反對派重新塑造本身形象、走上和解的道路設置了舞台──就算林鄭自言和政黨之間「沒有大仇恨」。

當下的舒適感,是持久和平的開始,還是政爭的暫時休兵?這取決於如何界定「大和解」。如果「大和解」被定義為林鄭和反對派無限期的政治蜜月,那麼我相信不會發生。如果「大和解」只是在雙方商定的範圍進行合作,那是完全可行的。目前的舒適感應該比喻為暫時的權宜結合,而不是「大和解」的開始。

大和解可為重啟政改鋪路

我曾經說過,反對派在政治上不可能與政府達成全面和諧,理由很簡單,這會令其失去作為反對派的地位,更不用說其核心選民基礎了。成功的和解,將創造適當的氣氛,令林鄭一再表示有必要重新啟動的政改進程得以實現。

可是,政改一旦開始,反對派就有義務堅持所謂真正民主的核心訴求,不讓北京篩選其不信任的行政長官候選人,但北京已明確表示,唯一的方案是遭反對派否決的2014年8月31日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政改框架。

除非反對派或北京放棄原來的立場,否則只會使我們回到起點,任何和解的可能都會幻滅。如果北京讓步,便會顯得軟弱。反對派也不可能屈服,因為爭取「真民主」是其存在的基礎。這就是為何真正的「大和解」是無法實現的目標,至少現在是如此。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

褚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