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公布,教育經費在許多報章都佔了頗大篇幅。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由於教育佔了年度預算支出的20.4%,是唯一超過1,000億元的大項;這其實不算什麼新聞,在其他地方,要是去掉軍費,最高的政府支出往往也是教育。另一個原因是,教育預算按年增長28.4%;頗為顯眼;報告說10年間累計增加67%,每年平均增幅5.8%,其實反而淡化了本年度的躍進式增長。
如何看教育經費?報告說是「政府對投資教育的長遠承擔」。沒有錯,教育支出不是消耗,而是投資,因此是長遠承擔。的確,除了一些一次性的投入,許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能增不能減,的而且確是長遠承擔。
人力掛帥 此情不再
說教育投資,因為是有回報作為前設的。1960至70年代,教育的回報是人力資源的增長,對整個社會是經濟增長,對個人來說是能力提升引致的收入回報。那是一個從經濟到經濟的經濟話語;用中國人的說法,是培養人才。
一直以來,這樣的思路,難免把教育與人力市場掛鈎,又很容易把教育體系的設計,與人力市場的結構掛鈎,於是,人力市場是金字塔,教育體系也是金字塔,最底層的,學業不逮的,做操作工;最頂層的,大學精英,做總裁。這樣的教育體系,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至今,不少國家的教育體系,還是這種形態。
這種思路,在上世紀末開始,已受到不少挑戰。比如說,幼兒教育一直受忽視,很少地方會納入政府投資的範圍;但是人們發覺,幼兒時期的教育對將來的整個人生發展極為重要。經濟學家也創出的經濟論述,幼兒時期少投資一元,為未來將以幾十元的補償性開支作為代價。於是,幼兒教育成為近年來許多國家教育發展的主要項目。
又比如說,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受了世界銀行的影響,刻意不發展高等教育。理由是,基礎教育沒有完備(例如入學率還是很低),就談不上發展高等教育。但是環顧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在最近的20年之內建設新的大學,有些還建立起頗為不錯的高等教育體系。
人們開始認識到,一個健全的教育體系不可以沒有高等教育。雖然會遇到暫時的大學生失業等社會問題,但是沒有大學這個火車頭,就不可能獨立自主地發展一個國家。
以上只不過是兩個比較突出的例子,但是卻在不知不覺之中打破絕對的、簡單化的經濟話語。按傳統的教育投資思路,幼兒教育與人力資源還是很遙遠的關係;同樣,高等教育會造成知識分子過剩(1970年代便有很出名的研究,描述印度的educated unemployment,知識性失業)。但是,對於全社會來說,這是人口優化的基本政策。
從經濟發展出發,與從國民的素質出發,考慮會很不一樣。當然,非要回到經濟話語不可(因為決策者有時候只懂得聽經濟話語),也可以說,一個社會的強盛,歸根究柢是國民的素質;人口的素質強了,經濟便不愁會衰落。
新的時代 新的特點
當然,這種變化,也由於社會本身產生了根本的演變。工業社會起家時的大量生產,已經讓位予「少量多款」;大型的金字塔機構,已經讓位予大量的「一站式」小企業;社會變得變幻、莫測、複雜、模糊(VUCA)。因此,拿了一紙學歷,或者一技傍身,就可以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年輕人要面對多元多變的一生,就要及早打好一個深厚的底子,可以面對未來無數的、難以預料的挑戰和衝擊。這就是今天教育的功能。
這也是香港上一輪教育改革的原旨。新加坡、中國內地的教育改革也是循着這個思路,也是這三地的教育改革,至今突出地吸引全球注目的原因。他們的特點不在於改善教育,把昨天做的做得多一些、好一些,而是建設不一樣的教育,以面對不一樣的社會,共同的關鍵是「學會學習」。
為此,有遠見的教育發展便一定有以下的特點:
- 教育必須反璞歸真,回歸學習,而且顧及學生的多元特點;
- 正規教育必須惠及全民,而不再埋首於挑選與淘汰;
- 盡量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充實的高等教育,準備好社會流動;
- 教育的範疇不止於知識與技能,而應該覆蓋人生的各個方面;
- 學生的學習經歷,必須大幅度拓寬,而不局限在傳統的少數學術科目,即全方位學習;
- 教育的關注,應該是學生的學習、學習的素質,而不是結構、規模與指標;
- 因此學校的功能、教師的角色,將會擴大而繁重,教育的人力資源需要根本性的調整;
- 教育的具體實施應該有全社會的參與,而以學校作為樞紐。
香港前一次的教育改革,大致是朝這個方向,課程的改革是「學會學習」,這是面對新社會最好的準備;考試的改革是由三個公開考評減為一個;中小學的學校生活明顯多元化;校本發展的模式,塑造了學校的個性和多元化;高等教育,公立和自資同時發展,幾近遍及。種種社會與學校結伴的學習項目,難以勝數,等等。
儘管香港人本身還有許多不滿與抱怨,這些改變,都是尋找一個健康的大方向,有些甚至在別的地方難以見到。
這次財政預算的項目,大致也是在這個框架裏運作,尤其是對幾項基金的注資,尤其重要:
- 「優質教育基金」──支撐校本多元活動;
- 「學校活動支援基金」──惠及弱勢家庭學生全方位學習;
- 「特區政府獎學基金」──資助專上學生;
- 「持續進修基金」──資助成人持續教育;
- 院校捐贈配對補助──調動社會投入。
- 其他如「一校一社工」、「特殊學校護士」都可以看到改善學校人力資源的端倪。
方向健康 亟待領航
香港的教育發展,董建華年代以後,不客氣地說:懶了五年,鬥了五年!那十年裏面,政府放軟了手腳,教育的發展幾乎全部靠民間的努力。這次的財政預算,標誌着新一屆政府有意重回教育發展的大路,重新擔起教育發展的大旗。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上一輪的改革,主要是課程改革;即使是課程改革,有些事還沒有做完,例如文憑考試,還沒有真正配合課程的改革,反而有時候變成障礙(例如通識、中文)。
有些事情,是執行中才發現的新問題,還需要努力解決(例如科技教育);有些事情是社會又變了,需要有新的變革(例如歷史、公民、藝術)。
要是循着上述社會變化的思路,香港教育還面臨着非常大挑戰;現在已經實現的改革,即使是在實施中摻進不少雜質、有不少扭曲,大方向仍然客觀。只要不走回頭路,不會因為一些無聊的堅持而在一些無關宏旨的細節上糾纏,香港的教育可以闊步前進。
其中一個關鍵的元素是預算報告提到的「專業領航」。若不小心,沒有了專業的全局考慮,很容易在破碎的局部領域中,受沒有遠見的民意左右而拆散教育的全局。
經過過去幾年的折騰,政府機關裏面的專業力量可以說是有點凋零;即使不能在政府內部補充專業力量,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民間豐厚的專業力量,回復官民和諧專業合作的全盛時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